归属=爱与幸福?????????
德国心理治疗师海灵格说:归属对于孩子而言,等同于爱与幸福。
春节假期,我连续看了两遍《读懂孩子》这本书,掩卷深思,感慨万千。书中的一个案例深深地触动了我,说的是周鼎文老师帮助一个与妈妈关系形同陌路的男生,重新建立母子之间的亲密连接,并帮助孩子积极拓展人际关系的故事。这个男生,在他三岁之前最需要妈妈的时候,因家庭原因,被送到姨姥姥家里生活。离开妈妈后,他与妈妈的连接中断了,对妈妈的渴望也被冻结了。周鼎文老师用场景式心理疗法,引导他慢慢回忆起小时候的样子,想象着自己小时候被妈妈送走后的感受,让他看到小时候记忆中妈妈的模样,鼓励他慢慢靠近饰演妈妈的老师,男生边靠近边小声喊着“妈妈,妈妈!”并让饰演妈妈的老师慢慢往后退,男生爬向妈妈的同时,嘴里不停地呼唤着“妈妈!妈妈,求求你,请让我靠近你!”男生缓慢爬向妈妈的情景,让人落泪。当他终于靠近妈妈,紧紧抱住妈妈时,男生痛哭流涕,二十多年来,他终于拥抱了渴望已久的妈妈,终于感受到了妈妈怀抱的温暖,终于连接上妈妈了。读着读着,我早已泪流满面,内心隐隐作痛,我想到了自己的女儿,由于工作需要,女儿四岁时就离开了我,跟随爸爸一起生活,老公一个人既工作又带孩子,用他最常说的话就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想想一个四岁的孩子,吃,喝,拉,撒,睡,加上冷暖穿衣,哪一样不需要大人照顾?这样一来,与其他日常有爸、妈、爷、奶呵护倍至的孩子相比,女儿受了很多的委屈。而我这个当妈妈的,由于当时交通不便。一周才只能回来陪孩子一天。返程的公交车上,我经常偷偷落泪,非常想念孩子,感觉思念是一种撕心裂肺的痛!孩子缺失了母爱!我经常自责,感觉自己不是一个称职的妈妈!还好,老公是一个责任感很强的人,有他的细心、疼爱,女儿健康快乐的成长着。
由此想到,妈妈是我们认识这个世界的桥梁,她影响着我们成长过程中的所有社会关系。如果与妈妈有一份好的链接,就可能有一个好的人际关系。假如与妈妈的链接疏离或中断,孩子就会对社会产生恐惧感,进而逃避社会。爱阻塞,心也阻塞。
其次,这个阶段的孩子,人生观、价值观还不够健全,他们看重的只是有没有归属感,作为父母,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归属感,感受到父母无条件的爱,同时引导孩子结识更多积极上进的良师益友。如果孩子在家里得不到归属感,那他就会通过拓展人际关系的方式去寻找,假如运气好的话,孩子会遇到一些好的朋友,否则,就极有可能走上弯路。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为什么而活?这既是生命的核心问题,也是心灵的撞击。作为父母,我们要鼓励孩子积极探索自己的人生,找到生命的支点,让孩子认识自己,激发自己的能量库,从而找到真正的兴趣点,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编辑:杨丽维
审核:李跃文
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