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汉松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读书心得体会遵从内心真诚待人听傅佩
TUhjnbcbe - 2021/5/28 23:02:00

遵从内心真诚待人

《论语》是我国国学经典,常读常新。今天听了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傅佩荣老师讲的《论语讲,颜渊篇第十二》,关于“颜渊问仁”一段,感受颇深,现将自己的感受总结如下:

《论语·颜渊篇第十二》原文: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无言,非礼勿动。”

这一段对话是讲颜渊向孔子请教如何行仁的,孔子最后说,能够自己做主去实践礼就是最好的仁。

论语中的内容依其重要性分为四个等级,首先是孔子自己说的话,其次是孔子与优秀学生的对话,再其次是孔子与普通学生的对话,最后是学生说的话。而颜渊是最好的学生。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子哭之恸。并且“仁”是孔子“一以贯之”的核心理念。颜渊问“仁”,那真是不得了,所以本章可以找到孔子思想的精髓。

对于“克己复礼”这句话的解释历来就有分歧,一般解释这句话是“克制自己的欲望,来遵守礼的规范,就是行仁。”如果按照这样翻译,那么大家只要把礼拿来学学就是行仁了,礼是周公倡导的,孔子就不用谈他的思想,也不用谈“仁”了。再说了如果只有克制约束自己才能做到礼的要求,说明人性本恶,与孔子人性向善的思想相违背。

傅教授讲“克”应该翻译成“能够”,因为这在古代也是有根据的,比如《大学》里的“克明俊德”意即“能够”昭明你那高尚的美德。这样一来,就是说礼是人们自愿来遵守的,是主动的发自内心的。而礼是群体有序与和谐不可或缺的因数。孔子给颜渊的回答,简而言之就是化被动为主动,这也是判断人格是否成熟的关键。

再往下傅教授又阐述了两个观点。

第一,压力只是被动的力量。

被动是指做一件事是因为外在的压力所造成的。比如一个年轻人在公交车上给老弱病残让座,是迫于怕周围的人指责自己,而不是心甘情愿,再比如一个人不闯红灯是怕罚款。只有把这些外在因素都去掉才会有道德价值。

那啥叫道德价值呢?譬如一个人对朋友讲信用是迫于怕责怪,那就是被动的,如果能做到无论多么恶劣的情况,有人知道与否都能遵守信用,一诺千金。那就是自己内心对信用的尊重,对自己人格的期许,做到之后,所做所为就属于自己的人格特质,给自己带来更强烈的自信。因为人性是自我要求的力量,不断去做,内心就会感觉很踏实。

如果做好事是出于别人的要求,那做事就变成了工具,希望博得别人的称赞。如果是自己内心的愿望,那做好事就是目的,与别人称不称赞毫无关系,目的回到自己身上,就会出现孟子所说的“集义”的效果,久而久之就生出了浩然之气。

听到这儿,我就想到生活中如果感觉压力大,就要反思自己是不是所做事情是为了求得外在的名利?是不是欲望太大?(这里也不知能不能用“无欲则刚”来解释)还有就是自己身边的人有压力,也要先反思自己有没有把一些自己的欲望强加到了对方身上,给对方造成了压力。这点儿可能在家长身上体现的最多,家长一般都是拿着“我是为你好”的幌子,把自己的愿望强加到孩子头上,其实家长最多也就帮孩子分析问题的利弊,选择权还是应该在孩子手里。

第二,人的主动性是行仁的关键。

只有主动去做该做的事,我们的内心才会自我肯定,满足了自己内心的要求,外在的效果如何就不那么重要了。换句话说只要能化被动为主动,不管外面如何评价,没人能夺走你内心的快乐。

“天下归人焉”,是因为你自己做主实现礼的要求。“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克己”,“由己”,两者并观,更说明人的主动性是行仁的关键。

颜渊又问该如何去做,孔子回答,“四勿”。所谓实践礼的要求,在具体的做法上必须先求“四勿”,如此在固定的航道上,才能一帆风顺。也就是说,即使是化被动为主动,也要符合礼的要求,不可以随便行事。像孔子“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就是化被动为主动的体现。

听了以上内容,我体会到“知行合一”有多难,就连孔子这样的圣人也到七十才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我以后要慢慢的,一点点儿的做事遵从自己的内心,虽然很难,只要能走出第一步,相信会逐渐做到习惯成自然。

另外我理解的化被动为主动还体现在一个“真”字上,你只要真诚对人,对事,做起来就会自然,内心就会快乐,别人也会认可。

编辑:杨丽维

审核:翟庆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读书心得体会遵从内心真诚待人听傅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