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草园,记忆中的“桃花源”
------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感
“我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因为“心里这么芜杂",所以他把目光转向旧物,希望从回忆中寻找一些“闲静”和“闪烁”。《朝花夕拾》又名《旧事重提》。寒假闲暇时再次翻开这本书,心里琢磨着鲁迅先生的哪一篇文章会勾起我内心最深处的回忆。才翻看到第二十页,就又读到了这篇被挑选入初中语文教材的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
在我看来其中更多的是鲁迅先生对童年生活的甜蜜回忆:那“碧绿的菜畦”,那因孩童无数次攀爬而“光滑的石井栏",那“高大的皂荚树",那好吃的“紫红的桑椹"。那长吟的“鸣蝉”还叫吗?那伏在菜花上的“肥胖的*蜂”飞走了吗?那“轻捷的叫天子”是不是又窜向云霄里去了?那“油蛉"还在低唱吗?“蟋蟀们"还弹琴吗?还有曾经遇到的蜈蚣、斑蝥是不是都逃走了?曾经拔过的何首乌,摘过的覆盆子还那样好吃吗?鲁迅先生又想起了百草园中神秘的美女蛇的故事,想起冬天在百草园的雪地上捕鸟的故事,曾经的过往一幕幕呈现在眼前。
在回忆这些时,我相信鲁迅先生获得了短暂的“闲静”和甜蜜。
记得上学时读到描写百草园这一精彩段落时,总会闭上眼睛,静静地在脑海中描绘出它的样子,希望自己的世界里也能有一个如此神奇、美妙的院子。后来在老家的庭院里竟然真的找到了我的“百草园”。
院子的周边的墙根处生长着很多植物,居然也有鲁迅先生在百草园中提到的桑葚,那段时间每日上学前和放学后都要去院子里溜达一圈,采回一些不知名的花花草草,回家迫不及待地找一个玻璃瓶插上。有时学学鲁迅先生,翻开一些断砖来,扒拉一丛丛野草,那里会有小小的瓢虫和蚱蜢、螳螂之类的小昆虫,大着胆子把它们捉回去炫耀,现在年龄增长了,反而不太敢去触摸这些小精灵般的昆虫了,儿时的无惧和无忧,却也荡然无存了。
还有一种小小的带刺的植物叫”苍耳”,围着院子里的小矮树丛和草丛走一圈,身上,头发上就会沾满了这些小东西,摘下的时候,撕心裂肺的疼,伴随着母亲的责备声,我嚎啕大哭。但这并没有让我对它敬而远之,反而成了我的“超级武器”,上学之前摘一些,放在一起,成团,藏在书包里,然后把它们偷偷放到某同学头发上,衣服上,被人发现后就是一通狂追乱打,自然我也难逃被扎了一头苍耳的悲惨命运。
那时的我是好动的,但也有安静的时候,经常在一个或几个蚂蚁洞前会蹲守好久,把诸如馒头的碎末、一小块糖之类的东西丢在距离蚂蚁洞不远的地方,看它们如何互相用触角通知彼此,如何集体搬运食物回家。还真的像鲁迅先生所说,看到过它们搬运死掉的苍蝇、小昆虫、蚯蚓一类,我就是那时才知道,看上去小小的蚂蚁,居然也是吃肉的。
现在回想起来,那些所见和所听到的是那样的真实而亲切,那样朴素的生活,总会勾起我深深的回忆和眷恋。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的《小引》中说:“我有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唯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我想那瓜、那豆、那园、那树、那人、那感觉,都是遗失的美好。
在成长过程中,有些人、有些事、有些物、有些地方会让你难忘,乃至无法替代。这些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特定情境下的回忆构成了每个人记忆中的“桃花源"。
时隔多年,我又想起了往事,想起了我的百草园,那些沉浸在大脑中的记忆让我回味着喜悦与幸福,久久长存。
一本好书,一篇好文章,往往是能和读者产生共情的,袁园老师正是在读《朝花夕拾》时找到了名著与自己童年生活的共情点:童年美好而难忘。在读后感中,这个共情点即感点。写读后感最关键的一点,就是选好感点,有感方能有话可写,方能挥笔成文。
可以看到,袁老师写《朝花夕拾》读后感,没有着眼全书,而是聚焦其中一篇。我认为这是写读后感的一条捷径,一种智慧。事实上,很多时候要读懂读透一本书是有困难的,所以与其着眼全书来写读后感,不如择其一点,写深悟透。这种写法推荐给学生尤其必要。
袁老师这篇文章是比较尊崇“引、议、联、结”这种读后感一般写作结构的,层次非常清晰,勾连恰到好处。如此规范之读后感,对初中学生很有借鉴意义。
(点评人:苏良明)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必删
作者简介
袁园,监利市芦陵中学语文教师,毕业至今一直在语文教学之路上探索,愿用虔诚之心,真挚之情,描绘出最美妙的语文颜色,不负此生。
人生格言:只要有梦想,哪里都有诗和远方。
图片说明
图片说明
撰稿:袁园
校对:羿晗瑜
编辑:丁露
审核:苏良明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