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教育》读书心得(8)
.05
城口县教育工委书记、县教委主任滕远贵同志在校长“读书修身”交流会上提出,要相信阅读的力量。《爱的教育》译者夏丏尊先生说:“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乘城口县教育系统推进“读书修身”行动的东风,高观学校发动全体教师共读了《爱的教育》。
本专栏将陆续推出部分教师的读书心得。
爱,要善宽容
高观学校朱现玉
《爱的教育》原书名《考莱》,作者亚米契斯。原作早于年全世界出版,我所读的是夏丏尊先生的中译版。“考莱”在意大利语中是“心”的意思,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该书的主要内容便是:一个意大利市立小学三年级学生写的一学年之纪事。简单来说,就是小学生日记。
小学生日记,有什么可读的?答案是肯定的。尽管有人质疑书中呈现的是“乌托邦式”的教育,但书中的教育情怀,处处流淌着爱的琼浆,值得父母、老师及社会工作者深入研读,这对愈发单薄的学校教育是一种血液的透析和精神上的洗礼。
其中,《格拉勃利亚的小孩》中配巴尼先生最能引起我的共鸣。新学期开始,校长领了个黑皮肤、浓发、大眼而眉毛浓黑的小孩来到了日记作者安利柯所在的班级。配巴尼先生携着这名“转学生”为全班学生首先介绍了他的来历:“你们大家应该欢喜。今天有一个从五百英里以外的格拉勃利亚的莱奇阿地方来的意大利小孩进了这学校了。因为是远道来的,请你们要特别爱这同胞。他的故乡很有名,是意大利名人的产生地,又是产生强健的劳动者和勇敢的*人的地方,也是我国风景区之一。那里有森林,有山岳,住民都富于才能和勇气。请你们亲爱地对待这小孩,使他忘记自己是离了故乡的,使他知道在意大利,无论到何处的学校里都是同胞。”
第一句话提出全班学生应该持“欢喜”态度,第二句话为大家介绍转学事情,第三句话再次强调“要对远道而来的朋友特别爱”的态度,第四、五句话赞扬肯定这名转学生的故乡,提高孩子们内心对新同学的好奇、喜爱和认同感,削弱转学生的紧张感,拉近彼此间的距离。第六句话再次强调“要亲爱地对待这名同胞”。然后再要求级长代表全班对这名来自格拉勃利亚的转学生致辞,表示欢迎。
最后再次以较为严肃的态度强调了要友善对待“新同学”:“请你们好好记着我方才的话。格拉勃利亚的小孩到了丘林,要同住在自己家里一样。丘林的小孩到了格拉勃利亚,也应该毫不觉得寂寞。实对你们说,我国为此曾打了五十年的仗,有三万的同胞为此战死。所以你们大家要互相敬爱。如果有谁因为他不是本地人,对这新学友无礼,那就没有资格来见我们的三色旗!”
这番话铿锵有力,不单单着眼于“尊重并接受新同学”的事情上,更对学生进行了“和平相处,消除种族主义”的人道主义价值观塑造和引导。
我觉得配巴尼先生“帮助转学生迅速融进班级”的这一系列做法堪称班主任的“范例”,对于我们“新手“班主任来讲,非常有实际操作意义。
城镇化的大力推进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流动性人口,,学生异动情况时有发生。我们仿佛在不停地“迎来送往”中练就了一种“习以为常”的心态,对学生悄无声息的“别离”和“加入”,很少有人能够做到配巴尼先生这般妥帖。
今年,我所带的班级转走了一个小姑娘,浓眉大眼,是我经常委以重任的小孩,她转学到了爸妈工作的成都就读。另外又转来了一个性格内向,安静胆小的姑娘。我是这样处理两起转学事件的。
一是正确引导孩子们认识“转学”的概念;二是组织全班同学录制短视频向离开的同学表达美好的祝福,对新同学表示欢迎;三是对学生和家长提出建议:
相遇是缘分,既要学会拥抱走的人,更要学会拥抱来的人。
因此,家长朋友们,我认为,只要是为了咱孩子好,即使孩子转学会让我不舍,我也是持‘支持态度’的。但我希望家长能够教育引导孩子,我们曾是一个班级,是一个集体,有时间也还是可以回来看一看,玩一玩的。不是说转学后,咱们就是陌生人!
当然,对于新加入的小朋友,我们也要持友善的态度,尽快帮助孩子及其家长适应我们的集体。集体之所以是集体,是因为集体的凝聚力和温情。而这些,也是我们可以教给孩子们的。
所以,在这里也对新同学及其家长的到来表示真诚的欢迎,希望大家相处愉快!
来去皆是缘,我以为爱的教育其实是“接纳”,能妥善对待任何一种别离和相聚,持友善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一切变化,在足够坦然的同时,还能够不忘祝福和给予拥抱!
END●《爱的教育》读书心得(7)
映照心灵的几面镜子
●《爱的教育》读书心得(6)
以爱立德
●《爱的教育》读书心得(5)
爱与被爱,人生才幸福
●《爱的教育》读书心得(4)
爱在生命中,两旁开花
●《爱的教育》读书心得(3)
爱需要表达
●《爱的教育》读书心得(2)
关于孩子
●《爱的教育》读书心得(1)
有爱的教育
编委会主任/朱继雄
编委会成员/李文才谢益新刘尚超廖启轩
*美中李世洪彭书华封发彬王显其朱现玉
主编/谢益新
执行主编/田胜铠
排版/王林
教育路与您同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