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又称《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共81章,余言,分上下篇,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该书虽然并不是专门论述教育的著作,但是其中智慧却可以迁移到我们教育和生活中。自开卷以来,刘常虹名师工作室老师们潜心阅读,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提升,写出一篇篇精彩的读后感,现分享如下。
董素玲
高二年级
班主任、语文教师
潜心问道,澄澈自我
——感受《老子》的如水智慧
在当下这个缤纷绚丽的社会,难得静下心来,手捧一本《老子》,去感受古人那时隔千年的智慧。自年冬至那天开卷《老子》已约半年的时间,边读边悟,边悟边践行,如书中所说的“经典名著的价值就在于它值得反复阅读、反复感悟。在反复的阅读中,明白社会人生的虚无时有;在反复的感悟中,反思自己言行的是是非非。”读《老子》给我带来许多有益的启迪。
《老子》书中多处提到“柔弱不争”的思想。“天下莫柔弱于水”章节尤其令我印象深刻。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了,而攻坚克强却没有能胜过它的,能随外界环境而改变原来的形态。没有可以用来替代它的。水,具有外柔内刚、柔弱不争、甘居下游、随遇而安的特性。做人应该如水一样,要有极大的可塑性,在海洋中是海洋之形,在杯中是杯之形。但反观当下,多少人自恃强壮、处处争强、绝不相让?老子始终坚信柔弱的东西必然能胜过刚强的东西。放在生活中,我们不妨试着学学水,温和处事、以柔克刚、自强不息…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在对话。”《老子》这本书给我带来很深的影响,除了书中的智慧,还有书中的智慧带给我的心理成长。如书中“人生一个重要的智慧就是认清自我、成为自我。无论人有多大能力,也要遵循自然,顺应自然规律,要有自知之明,不能自以为是,不可任性妄为。本来成为真我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却因社会后天影响而发生异化,从而迷失自我。”在阅读《老子》时,顿觉呈现眼前的不只是一本书,在这如水般的智慧面前,读者更能边读边洗涤自我,内心更加澄澈。
为理想奋斗是顺应自然的主动选择,为理想奋斗的意义在于体验过程懂得为理想奋斗并非任性妄为,努力真正做到踏实下来、为理想去拼搏,相比结果更看重奋斗的过程,人生自此多了一份超然的智慧。
老子思想具有超越世俗的人生智慧,书中关于“道”的详尽论述。虽然“道”说不清、道不明,但它确实存在,如果我们能感悟到“道”得妙处,就能抓住事物的根本与规律,进而减少谬误、消除自大、认清自我。在教学上,如果能寻到那条教育之“道”,则我们面对学生的种种在校表现,都能快速对症下药,巧妙解决问题,进而提升教学智慧。
关于老子的如水智慧,不只可以帮助我们处理当下的诸多问题,更值得我们用一生去仔细咀嚼、细细品味,通过净化自我的灵*,进而丰盈我们的人生观、世界观,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让未来更加美好。
董素玲
魏沿沿
高一年级
语文教师
慢下来,静待花开
——读《老子》有感
翻开《老子》这本书是因为工作室的读书计划要求,虽不是主动而为之,但是阅读之后,便被书中所蕴含的哲理深深折服,尤其是书中以“道”为核心,以“无为”为根本、立足于人本身的教育思想更让我深受启发。
《老子》一书创作在一个社会战乱频发,旧的社会制度被破坏,社会的诸多方面都处于一片狼藉的社会背景下,老子更是由社会层面发声,借圣人之口要求管理者从自身出发,达到“无为”的境界,而修炼“无为”的必经途径即“四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第二十章)。这里讲的更多的是治理社会的思想,而我读到这里悟到的是这句话在教师与学生相处方面的启示。
“我无为,而民自化”。对于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来说,“无为”指的是老师要尊重学生的发展,不刻意雕琢,更不过分拔高。在教学中,老师要从学生当前的经验出发,从学生容易理解的地方着手,把学生从他们原有的认识水平中引导出来,将其引向正路,让其自然成长,从而通过教师的“无为”达到“无不为”的教育目的。
“我好静,而民自正”。老子的这句话正好解决了我的一个困惑,“我说了好多遍,为什么学生一句话都没听?依然我行我素,甚至变本加厉?”究其原因在于,老师整日耳提面命,学生就会心浮气躁,结果是既学不进去,也听不进去。其实,作为教师,我们说再多的话不如做一件正确的事,还学生一个安静的环境,“非宁静无以致远”,人心安静了,性才能定下来,定则能生慧。所以,老师要行“不言之教”,这是老子在第六章提出来的,“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不言”不是指不说话,而是不说废话,不要对学生轻易施加教令,以身作则,想要学生做到的,老师自己就应该先做到,要把正确的行为展示出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教化。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我无欲,而民自朴”。关于“无欲”这一话题,《老子》第九章还谈到“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一切的罪恶都来源于人的欲望,自身的祸根莫过于要求太多。这句话给我的启示是,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老师首先要做到“无欲”,这里的“无欲”指的是不在欲望的支配下,无限制地要求学生达到一个又一个目标,读到这句话时,我想起了前不久发生在班级里的一件事,在学习《雷雨》这篇课文时,我组织同学戏剧演出,本以为这只不过是一“热闹”活动,所以没做过多要求。但在实际演出时,结果却出乎意料,学生的表演让我很震撼,绝大多数同学可以全程不看课本,把台词顺下来,而且情感很丰富、很到位。课后我就在想,即使没有我的要求,我的学生潜质里依然是有能力、有热情把学习这件事情做好,在这样一个前提下,我应该怎么做?虽然我是学生的引导者,但我不能以我的要求去苛求他们,我要做的是少些急躁和高期待,学生的每一个小变化未尝不是一种进步。
所以,不管是对于初入教师行业的我,还是对于我的学生,我都需要减少欲望,降低期待,默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