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汉松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观课议课与课程建设读书心得体会
TUhjnbcbe - 2021/6/21 14:10:00

/5

《观课议课与课程建设》

读书心得体会

冯乾名师工作室赵晓霞

SUMMER

利用空闲时间拜读了成都大学师范学院陈大伟教授所著《观课议课与课程建设》一书,颠覆了我对听课评课的认识,让我耳目一新。陈教授主要研究教师专业成长、课程实践和教学改革,他所提出的“观课议课”产生了广泛面积极的影响,被《人民教育》列为“创刊60年报道过的最有影响力的事件”之一。好书好文章总能给人以思考,为人开启一扇光亮之窗。本书从课堂实际出发,融入作者多年的实践和研究成果,全书由“观课议课的实践与文化”和“课程建设的问题与解答”两部分组成。

在以前评课时,我们会对授课教师下评语“教态大方、自然,板书工整,普通话标准”等等,或者提一些无关痛痒的问题,甚至看领导态度决定评课内容,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评课质量,没有大的收获。而从“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两个字的改变却意味着教研文化的重建。课程改革的实质是教育文化的重建,而教育文化的重建是一项大的系统工程:变革教学的观念和方式,变革学习的观念和方式,变革管理的观念和方式,变革评价的观念和方式,变革教研的观念和方式……其中教研观念和方式或者说教研文化的重建是教育文化重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没有教研文化的重建,就没有真正意义上、完整意义上的教育文化重建。

在本书的上篇“观课议课的实践与文化”部分提到“观课议课致力于改变,变中求通。”主要有如下观点:

一、改善生活的实践观

不能把课程和教学改进的问题过于简单化,课程和教学改进的问题是生活改善的问题,生活改善的问题既关乎认识的提高,也关乎技术的改进,更关乎意愿和态度的调整,它是一项综合的改革。

课程改革最终要落实到课堂上,要在教师身上得到体现。教师既不是工具性的人,也不是技术性的人,他们是有追求和梦想,会算计的生活中的人。以促进生活改善为重点,定位于改善教师的生活质量。从生活改善的角度来看,课堂教学改进不仅需要提高认识,需要技术和方法上的支持,而且需要教师有改善生活的意愿和追求。

陈教授把我们常说的“听课评课”概括提炼为“观课议课”。过去的“听课”主要是听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有声语言,听课者往往坐在教室后面。陈教授提出的“观课”是既要用耳朵,更强调用多种感官收集课堂信息。“评课”是对课的好坏下结论、做判断。“议课”是围绕观课所收集的课堂信息讨论问题、发表意见,“议”的过程是展开对话、促进反思的过程。观课议课是参与者相互提供教学信息,共同收集和感受课堂信息,在充分拥有信息的基础上,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对话和反思,以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的一种研修活动。从本质上讲,它是一种研修活动。“研”是对问题的研究,目的在于解决问题;“修”是修养,“修以期其精美,养以求其充足;修犹切磋琢磨,养犹涵育熏陶”,修养的目的在于自我充实和完善。从目标上看,观课议课一是要改进课堂教学,二是要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二、成长创造的幸福观

幸福的教师生活来源于创造性的劳动和对创造性劳动的审美性体验。观课议课致力于解放拓展空间。这种解放既有对自身经验的解放,又有对专家权威话语的解放,还有对现有课堂教学实践的解放。解放不是简单的否定,而是在理性地审视和批判的基础上发现新的可能,扩大可供选择的创造空间。

议课与我们平常所说的磨课不同。磨课是指大家坐在一起,探讨更加有效的方法路径,使课堂教学更流畅、师生关系更默契、教学效果更理想,也即“多中求一”。议课是从这一课出发,通过对课堂上的事实和现象进行多角度的认识和理解,在参与者充分发挥教学想象力的前提下,探讨出更多的教学可能来,也即“一中求多”,目的是拓展选择空间。讨论新的可能并不是简单地否定现有实践,议课不是追求单一、权威的改进建议,而是讨论和揭示更多的发展可能以及实现这些可能的条件和限制。观课议课尊重和张扬人的理性和自由精神,通过“求不同”的策略进行教学创新。观课议课致力于帮助教师创造幸福的生活,使教师留下自己的痕迹!

三、促进思想的发展观

对于教师的成长和改变,更有价值的做法不在于提供作为结果的思想,而是引起他思想,促进他思想。如果教师们都积极主动地研究和发现更合理、更有效的教学实践,那么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课堂教学改革就会比预期的更理想。

研究自己不仅是为了发展和实现自己,同时也是为了了解和接纳自己,以谋求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寻找教学勇气。正如帕尔默所说:“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

观课不是千方百计地发现别人的优点,批评别人的问题,而是把自己投放进去,寻找对自己和他人有价值、有帮助的思路和做法。无论自助还是帮助他人,都需要改变只填写听课记录等以备检查的行为,而要在观课议课过程中积极有效地思考。观课时应注意:在“教学导入”环节要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其探究兴趣,在“组织指引”环节要揭示教学任务和目标,在“建立联系”环节要使学生明白知识的价值等。一方面强调需要敏锐的教学洞察力,“入乎其内”,即不旁观,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执教者,从而使自己的教学认识不片面、不干瘪;另一方面强调需要发挥教学想象力,“出乎其外”,即不受现有的教学束缚,是一种超越和创造。

教师需要责任心和使命感,只有在责任心和使命感的驱动下,教师才可能具备想象力;有了想象力,教师才能发现创新,勇于实践。

四、以学论教的质量观

观课议课致力于推进“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观课时,把

1
查看完整版本: 观课议课与课程建设读书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