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曾这样描述自己心中的好老师:“当老师,就要心无旁骛,甘守三尺讲台。”“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
编者按: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对于教师而言,书籍是个人成长的能源,是专业化成长的必由之路。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关键节点,我校组织全体教师撰写个人阅读史,回想自己多年来的阅读经历,叙述自身教育思想的形成过程,展望教育人的发展未来,以良好精神风貌献礼建*周年!
我的阅读史
在阅读中感悟生命
语文教师李霞我对语言文字的热爱,主要源于我的父亲。父亲先后工作于郭道广播站——夏县广播局——庙前广播站,曾任站长,他喜欢文字,也深深地感染并影响着我。在我很小的时候,父亲就给家里买了收音机,每天晚上听到“小喇叭节目,现在又开始广播了”,我就静静地坐着听一个又一个故事。上小学时,每天早上在新闻节目中开启新的一天,听广播不仅规范着我的普通话,还提高了我的表达能力。中午放学后,我会再听上一段戏,耳朵一直受着语言的熏陶。美好的一天,早中晚都有机会与语言接触,我深深地爱上了文字。上一年级时,我流利地读出汉语拼音;上二年级时,被老师选上参加中心校的文字测评,获得满分;上三年级时,我能把所有的课文倒背如流;上四五年级时,年年参加语文竞赛,尤其是毕业班的竞赛,我获得了市级三等奖。小学阶段,我已从骨髓里深深地爱上了语文。因为家境一般,小时候没有很多的课外书,爸爸在我12岁生日时送给我的生日礼物——写人、事、物、景的作文书,让我的写作水平也越来越高。多读同龄人的习作,多读多写是写好文章的公开秘诀。上初中时,孙永文老师是才华横溢的语文老师,老师的讲课、写作,又让我的语文水平上了一个台阶。。现在,我常常想,阅读是为了什么?业余兴趣,满足好奇;增长见识、拓宽视野;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工作技能……我是一个会想很多想很远的人,只要感觉迷茫,我就去看书。杨绛先生曾说过,你的问题在于书读的太少,想的太多。读书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所以15岁时的我,周末经常会泡进图书馆,一待就是半天,并自觉地写好读书笔记。同学们放星期出去玩了,我还是一如既往地读着书,生怕错过宝贵的阅读时光。每逢假期,我也不敢耽误时间,在家里读读爸爸订的报纸,练练字,跟上电视开始诵读散文,我已经深深地迷上了语言文字。学生时代,总觉得看的书不够多,主要是因为阅读的书籍种类不是很多。身边爱看书的同学不是很多,阅读的路上形单影只。趁着闲暇之余,有时间就看,高兴时就看,有兴趣就看,当然,没有时间,没有心情,没有趣味就落下一点点,而后就很快迎头赶上。踏入工作岗位,我成了一名语文教师,为了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我便开始大量阅读与教育类有关的杂志。尤其是来到二小后,我在同事、学生的影响下,深深地爱上了阅读。因为学生知道的,老师不能不知道;同事知道的,我自然而然也要知道。凡是学生读的书,我必要亲自读一遍。靠着这种专注的、慢慢的阅读积累,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喜欢看书,当读到有趣的文字或想法时,开心大笑之余为作者的文笔疯狂鼓掌;当读到共鸣的文字时,欣喜安慰之余惊叹文字的力量。书满足了我对世界的好奇,改变了自己很多错误的认知和执念,成为我的精神寄托。以我观书,以书观我,这是我前期阅读的目的所在,现在我对书的感情着实令我自己感动。去年,我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