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汉松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人间词话读书心得
TUhjnbcbe - 2021/7/3 0:46:00

●Reading●

以前总以为“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应当是一种理想的境界追求,直到遇见他,王国维先生。在序中这样说道,仰望夜色之时,群星闪耀的璀璨之美,令人心动不已。但对于资深的天文爱好者,他们把对星辰的认知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由绚丽的光芒导向具体的轮廓——星座。而王国维先生就是中国古典美学上的星座和宇宙秩序的发现者。我们常说“初闻不识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在二读《人间词话》后这种感觉尤为深刻。对于一件事一个人,应当是闻名不如见面的,初读时序里将王国维先生评价得很高,对此的不以为意,甚至有些小抵触的情绪都在再读时转变成了浓浓的钦佩。中国文艺美学在刘勰《文心雕龙》之后几乎再无锐意创新,而王国维则用六十四则中国古代学者传统的笔记,梳理出了中国唐末五代以来渐为大端的词这一文体美学。而他的通方知类可不仅仅表现在词的领域,戏曲、古简牍、甲骨文、敦煌学、古金石器物、乃至服饰史与蒙元史学领域,他都是车马前驱,万人随后。作为我们研究文学的人,“读人”是比“读文”更重要的,也只有读懂了人,才能更好地读文。此番,我才知晓老师的心意。

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学,素来是道统之议、简繁之争、新旧之变。然而相应的词论仍然处于前代诗话的品评状态,缺少对其美学进行总括摰领的著作。我们知道高屋建瓴是褒义,但更要知道的是高屋建瓴,你想建起来本身便是极难的。他的“高”就高在脱俗,不谈文以载道,不以风格进行界定,另辟蹊径,从“意象”“意境”“境界”着眼,又以“境界”构成词之品鉴的阶次,再以“格局”丰满词之美学的表达力。“境界”一词,并非王国维独创,然而学问的渐进,与审美的渐进自此乃成一途。《人间词话》一书无疑是美的,秀的,而在这“秀美”之中但是“境”便可足占八成,有意境,有三境,有造境,有写境,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的填词造境、有“却话巴山夜雨时”造境、有“草长莺飞二月天”的写境、有“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的有我之境、有“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的无我之境,有“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大境,有“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的小境。能够悟出这些诗境,便已是不负读此书了。

他对于美学的感知要源于早期叔本华哲学与康德美学的影响,而他对于东方美学的感知更是敏锐的,深刻的。他觉得甲骨文是美的,于是他成了“观堂”;他觉得简牍是美的,于是《流沙坠简》横空出世;他觉得戏曲美,他就出版《宋元戏曲考》;觉得诗词美。他就做《人间词话》。无论是他的美学境界还是他的通方知类,都是吾辈做文学之人所不能及的,也是后辈们高山仰止的地方。美是什么?是当我觉得李白是豪放美时,他说“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太白纯以气象胜;是我们以婉约派盖棺定论时,他写“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骨秀也;李重光之词,神秀也。”同样的,他写格局“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在美已经大众化的时候,他的美在脱俗,在高屋建瓴,在给人以指明境界。

为什么晚清民国那么多的学者,我们反复言及赞叹的只有王国维?如何去回答这个问题呢,我愿意用书中的话来回答它。“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着,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为什么我要引用这句话呢?首先是这独到的境界,足以让千百人为之憾动;其次是这“境界”中所蕴含的哲学和美学内涵足以发人深省;最后呢则是一些我个人的想法,如此高度的文学大师,且说是文学吧,怎可能不追求,不达到这三种境界呢?最后,我愿用先生碑文里的一句话来告别《人间词话》,告别先生。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彰;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万千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审核

吴龙玲

编辑

翟桂洁

投稿

赵永鑫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人间词话读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