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不锻炼,你的神经细胞关联就会断裂”,这是《可见的学习与思维教学》一书中,一位二年级学生的感悟。构建和维持一个对所有学生都抱有高期待值、以回应式的教学为准则,所有学生都重视努力和毅力的学习环境,是值得承诺和下功夫的。
教育工作者相信所有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
反观我们的教育,似乎我们总是用同一个标准去定义成功:
成绩优秀,老师、家长眼中的学霸,起码考试要在及格以上……。
我们在日日夜夜的抱怨学生的程度差,一届不如一届的时候,却没有反思每个人的学业水平差异大,就决定了不可能所有的人都能达到标准意义上的成功,忽视了让每个学生在各自的水平线上获得成功的可能性。
小聪的故事
小聪,从小就被认为是一事无成,什么都学不会的,我一开始也是这么认为的。然而这学期在教学《圆》这章学习中,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仅完成了1--10Π的默写,在我向全班提出继续挑战11--20Π的任务后,只有他一直坚持,并最终完整的背诵下来。看着他兴奋的表情,举起粗短的手指给别的同学读秒倒数时,让我幡然醒悟,这对于他来说,何尝不是一种成功?虽然这个背诵对于许多老师和同学来说“作用不大”,但是或许对于小聪来说,就是仅有的少数成功当中的一次了,意义非凡!他为什么在这个背诵上面成功了呢?因为一开始还有几个同学跟他一起也是背不下来的,而每次接龙的时候要是接不下来,就会被罚俯卧撑10个,久而久之,那些落后的同学在我的再三点拨之下已经很熟练了,最后只剩下了他,他不愿意再被罚,才下定决心,最终获得成功。在这个过程当中,老师的期待及科学的引导,同学们的相互影响,他自身的努力缺一不可。尤其是他自己的努力,更是他成功的决定因素。
“因材施教就是教师回应学生的需求的方式,这样每个学生在合适的水平都能接受挑战”。书中的这句话让我深有同感。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要真正的做到“因材施教”又谈何容易呢?
书中提到“用差异性、回应式的教学来迎合学生的需求,了解他们所需要的、何时需要、如何需要,并给予满足。”长久以来,我们总把成功归因于“聪明”或者“优秀”或者“有天赋”,而没有归因于学生的努力及坚持不懈。甚至在考试中,为了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而一再降低考试的难度。确实,这个就是固定型思维模式,认为一个人有着先天注定的智力、技能和才华。其实这也没有错,错就错在归因错了。这样导致的后果就是,学生觉得我就是这么差的,怎么努力都没用,而学校为了让我舒服,会想办法让我的考试分数“好看”一点,而这个分数,说白了,并不是我的,所以考了多少分对于不努力的学生来说根本不重要,所以也就没有必要付出努力了。
在我的教学中,成长型的思维模式能有什么指导作用呢?
首先,不要过份强调天赋优势标签。
年轻人相信他们有天赋,因此他们是聪明的或者有才能的,这样他们就可能不会努力学习来保持才能,更有甚者,许多学生仍然收到天赋标签,而他们的父母又对此欣赏,这样可能让一些学生变得过度谨慎而逃避挑战,以防自己犯错,配不上这个标签。因此,在表扬的学生时候,应该总是表扬学生付出的努力,而不是表扬孩子的成就。例如在小聪获得成功之后,我总是表扬他努力默写,以至于在后面学习的《百分数》当中,他也很努力的背诵我布置的常用的小数、分数与百分数的互化。现在基本上能够背诵下来。更值得一提的是,他的这种通过努力而获得的成功对其他学生造成良好的影响。
小琪的故事
有个叫小琪的女生,在我布置常用小数、分数与百分数互化的任务时,就很自信的跟我说:“老师你等着看,我不用1天就能背得滚瓜烂熟,不信你明天尽管考我!”而第二天的背诵接龙也证实了她的努力没有白费,她是班上第一个能够熟练背诵的,而被我贴上“天赋标签”的小乐等同学倒是多次回答不出。让学生之间交流一下各自是怎样努力的,或许比在课堂上讲一百遍“大道理”来得更加直接有效。“那些因为智力而被夸奖的孩子重视表现,而那些因为努力和勤学而被表扬的孩子珍视学习的机会”。
其次,我们不该溺爱学生,要让他们面对挑战、错误而努力奋斗。
“失败对于成功而言是必要的。我们越是尝试避免失败,我们就越难成功。我们应该拥抱失败,而不是逃避。”我们应该让学生明白到这一点:通过失败,你学习了;若是成功,你反而没能学到这么多,这么深刻。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教师应该学会预评估。
这也是最难的。即设计教学之前了解学生对于某一个技能、概念或话题知道多少,大致意思就是组织学生课前预习,从中发现每个(或每层)学生的学习水平,知识结构等因素,从而做出相应的教学内容及策略的调整,这个就有点像我们之前所做的导学案,而这正好跟我这学期正在进行的教学尝试相吻合,也为我的教学尝试指明了方向。
一个教师的思维方式很大程度上促成他或她对学生需求的回应。如果一个教育工作者只看到一个学生的不足与缺陷,那么这个孩子不会得到机会成长,除非她是在一个回应式的课堂上。重视因材施教的教育工作者必须非常清楚自己对学生智力深信不疑的信念。始终相信在成长型的思维模式教学下,学生的大脑会一天比一天聪明。
教育工作者教的是学生而不是课程。是时候了解学生从哪里来,期待所有学生最棒的表现,给每个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都能够成功。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教学肯定会对所有学生都敞开大门,也能打破现在学生不爱学习的尴尬局面。
作者:麦志良
编辑:周素嫒
佛山市启聪学校
一所受人尊敬的温暖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