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文学术文献阅读方面,之前虽然也陆续地有在阅读英文文献,但由于都是自己在偶尔地读,更谈不上养成英文阅读的习惯,而且在阅读时既不是基于一些以科研为目的的明确的个人规划,也不是按照课程所要求的计划,所以一方面感觉读得速度很慢,另一方面由于没有什么主线目的,读的内容也非常零散,更没有反思形成什么略微高效阅读方法。通过这学期集中的专题式的文章阅读,我对哲学常用的基本语汇熟练了许多,也对英文材料的分析处理形成了一些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学术论文的摘要肯定是在开始就必看的,而除了摘要中提供的信息,我发现相当一部分论文会直接在开头几段中提供非常重要的信息——简单交代本文的主要目的和结构框架,并简要概括各部分的大致任务,并率先抛出文章的结论——这样就可以拿到文章就对论文结构有一个基本的把握,读起后续内容来思路也会更清晰。如果遇到的文章一开始并没有诸如将文章划分为几个部分和各个部分大致内容这样的信息,那我就会在读的过程中寻找关键衔接词,比如:However、Eventhat、Therefore、Then、Dueto等,这些衔接词往往提示着各部分间的过渡或者论点的推进,在这些关键词的辅助下阅读也会稍微有信心一些,否则容易在畏难情绪的影响下阅读效率低下。此外,借助中英互译软件可以在进行对文章通篇把握的时候辅助提升效率,但我觉得这只能在泛读时适当使用,在精读时就不够用了,因为学术用语过于专业所以翻译软件并不非常靠谱,有时甚至还是完全错误的表述,即使在辅助使用时需要谨慎,译文和原文的对照是绝对必须的。
我其实一开始读英文文献时特别莽,当时因为完全缺乏相关经验,然后可能也是因为对于相关领域比较生疏从而抓不住重点,于是就着文献逐词地死磕,当时的心态就是觉得必须要把每一个词的意思搞懂,生怕自己错过什么关键信息导致理解出现断裂或者偏差,所以我以前阅读速度特别慢而且在阅读时注意力还特别容易涣散,既耗时间又耗精力还容易把自己读怕。我现在发现其实并不需要逐词去读,甚至在较为熟练的情况下大量多余的修饰语可以直接划掉而只保留句子的主干;所有的句子也不用全部很细致地看,段落中会有关键的论点,通常只要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而我发现当我阅读了一些数量的文章之后会对于这些关键句子的识别的敏感度有所提升,类似于一种基于惯性的直觉,当然这在一开始读文章的时候确实是没有的。正如一个段落中有表达关键论点的关键句,在整篇文章中也有蕴含核心论证的关键段落或段落群,这些段落有时信息密度会极大,甚至可能每句话都是一个与核心论证相关的命题,那么对于这些段落就是需要逐句精读的,此外还要将句子转化为哲学命题仔细记录笔记并进行论证重构。
对于整篇文章的论证重构一般是从结论开始找到主论证和主论点,再由主论点找到子论点和子论证。其中,有的论点可能是这篇文章新论证的,并且在整篇文章的论证中具有核心地位,因而需要特别注意,作者通常都会将这些内容安排在之前刚提到的关键段落中进行集中化的处理;而其他有的论证则可能是非常明显和琐碎的,这些论点也很容易补足,就可以适当减少注意力的投入,以免注意力太过分散从而读晕。
除此之外,我还会在读完每一段落之后将各段主要内容用一句话概括记录在旁,这样做一方面是便于划分文章部分结构,另一方面则是便于在通读全文后对于通篇内容快速地进行概要性质的回顾整理,以及最重要的是有助于将文章的主要论证思路进行复盘:在整体梳理时,如果发现中间有个别论点之间的推导的过渡或者在细节上的衔接不够流畅自然,那么所记录在旁的“一句话概括”就可以迅速帮助我定位回到文章相应部分去更仔细地寻找线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