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鹭村,位于赣南客家中部地区赣县的北隅,距县城63公里,与兴国和万安接壤。它依山傍水,沿着鹭溪呈月牙形分布。南北走向,长约1公里,宽约0.5公里。村南是龙岗、村北是玉屏山。烟峦翠阜,叠嶂绵延形成弧状拱卫着村庄。五条山脚伸至村后,古代勘舆家称其为“五龙山形”。鹭溪水九曲连环,下游河畔有二座山岭,一称:“狮蹲”;一谓:“象跃”,把住水口,留住来龙,是一处灵山秀水风水极佳之地。
据载,白鹭村的开基人是唐代著名宰相钟绍京第16代孙—钟舆。他当年放鸭从兴国来到此地,时天色已晚,便露宿河边。夜梦见白鹭栖息于此,受其点化而定居该地,村庄也由此名:“白鹭”。这里是赣南客家的原始村镇,更是客家古风与现代文明和谐并存之地。如果你想追寻历史、凭吊古风,白鹭不失是一个好去处。到目前为止,白鹭是江南保存最完好集中的客家古村落,虽历经多年的风吹雨打,依然保存有大小不等一定规模的堂屋,祠宇共69座。白鹭村是客家人的聚居地,早在商周时期就已形成人居村落,此后日渐繁荣。其颇具特色的客家民居建筑、风格独特的民俗风情,吸引着国内外众多学者、专家和游客到此考察、采风。由于在建筑风格和规模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白鹭村荣获“中国十大古村”、“江西百景”称号,并入闱年20个中国魅力乡村候选名单,因其具备拍摄客家人文风情影视剧的最佳场景条件,著名电视剧《白鹭谣》和《客家情》,均在此取点拍摄,热播后引起全国强烈凡响。千年客家古村白鹭,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白鹭村钟氏的许多人有着较为开放的意识,利用古代鹭溪这条*金水道,从事木竹生意和相关行业打入市场,并走南闯北,以流通为业。凭借便利的水路在明代中叶这里就成为商业集市中心,生意红火,生活变的富裕起来了。较为雄厚的经济实力和较为开放的观念,于是开始重视兴办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家道兴旺。孕育了唐代著名书法家钟绍京之后裔:开山鼻祖―――钟兴;“农商泰斗”――钟正瑛;爱民太守――钟正瑶;雅趣文人――钟义顺;嘉兴知府――钟崇俨;
风水先生――钟学遴;才子――钟秀;“一代风流”四少爷――钟谷……南宋著名词人曾几;历史上著名的“章贡四曾”都曾求学与此;“江南叔侄宰相”、民族英雄文天祥等杰出人物与白鹭均有情缘到清代早中期,这里人才辈出,明清两朝,白鹭村共出秀才人;文武举人17人;知州、知县6人;府、县志主修、分修2人;国子监“正蓝旗教习官”1人。小小白鹭村声名远播,影响深远。还有在中国戏剧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地方剧种赣昆剧(又名东河戏)也源于此。
这段时期是白鹭村钟氏发达的鼎盛时期。反映在建筑上,建成了有一定规模堂屋、祠宇69座,形成了气势宏大的古街道、古建筑群。这些堂、祠、街道的布局既考虑到生活功能又有着浓厚的地方色彩。堂、祠的结构、装饰几乎汇聚江南各地风格。悠久的历史让白鹭拥有了为数不少的“第一”和“唯一”:中国第一座也是唯一一座以女士命名的女士祠,中国第一所希望小学,江南第一个村级民俗博物馆,故宫唯一一块遗留在外的金砖……白鹭古村依山傍水,沿着鹭溪呈月牙形分布开来。青山绿水间,一整片清一色的原始村落蔚为壮观。整个村落建筑风格具有异常的凝聚性和认同感,青砖黛瓦一片片,飞檐撩角一挑挑,无尽地流淌着一种重复美。乡村美景随处可见。村中水井别具一格,星罗棋布,在各街共有三十多眼,皆为公用。四条主要街道呈"丰"字布局,街道凉风习习,屋内阴凉舒适。在这美丽的小山村,白鹭村人把含数字的景观串成了从一到十的“白鹭十景”:天一池、二义仓、三元官、四逸堂、五福第、六角亭、七姑坛、八角井、九成堂、十字街。吉塘葫芦井、文天祥塾馆、官村商周古墓群等文化遗址。虽然许多已经不复存在,但美景已居白鹭人的心中,留给白鹭人美好的回忆,展现出白鹭独有的山水气息。白鹭民居的大门,无论是在正面,还是开在侧面,门框上都做有各式门罩。门罩的有的比较小,也很简洁;有的比较大,不仅繁杂,主体地位也十分突出,是整幢建筑的装饰重点。门罩几乎都做成贴墙的牌楼,只是没有落地的夹杆石和弥须座。一般以三间四柱三楼为主,也有少量五间六柱五楼。有的做的比较小,砌于门框和房檐之间,比大门稍宽一些;有些则做的很大,随墙“八”字展开,高度自门框起直至屋檐(楼檐与屋檐合二为一),柱子则垂下上门框。门罩无论大小,梁枋椽檐俱全,椽檐口以上逐层外伸,盖以青瓦,翘角走脊,但不是很夸张。一般人家的贴墙牌楼,其边柱、中柱、小额枋、大额枋、龙门枋都是素白的,没有雕刻装饰,装饰的重点在正楼和次楼的屋檐。龙凤板、单额枋,装饰的图案,依其建筑的年代而有所差别,明代和清代早期建的祠堂,装饰比较简洁,以动物灵兽,连续的“万”字、双环六角、四角等图案为主。后来越是晚期的,其图案则越丰富,出现有人物、花篮、扇面、葫芦、书卷、渔鼓、盘景等,甚至完全取代了以前的几何图案。白鹭民居早些的建筑多为木结构承重,砖石仅为外围护,晚清时则大多为立木柱,穿斗式构架,而山拄及两侧外檐柱大都被砖石山墙所取代。
白鹭村钟氏总祠世昌堂;钟氏分祠洪宇堂;被誉为“山沟里的大观园”的恢烈公祠;玲珑雅致的绣花楼;犹如出水莲花的佩玉堂;奉祀钟愈旭钟崇保父子的保善堂;气势恢宏的兰善堂;供奉白鹭村坊神*飞虎天君及赖公的神像的福神庙;供奉“花神”的仙娘阁等等祠堂是这群古建筑中的佼佼者,它们各具特色,颇值得细细观赏,仔细体味。最值得一提的是王太夫人祠。古时,由于受男尊女卑封建思想影响,祠堂以女士命名者甚为罕见,而王太夫人祠就是一个特例。从建筑年代看,最早的是建于南宋末年(年)的世昌堂,不过经历数十次重修扩建,现已非原貌;最晚是建于年的佩玉堂,其中更多的是建于该村鼎盛时期,即乾嘉道三朝年间(年~年)的祠堂;有些建筑如葆中堂、友益堂等在前庭,侧庭等布置有小型庭院,点以花坛、水池和珍贵树木,并以漏窗低墙相隔,墙上饰以砖雕泥塑,型制虽不大,却颇得园林之趣。恢烈公祠:又被人们称为“山沟里的大观园”,前后三栋,为白鹭最大的联体建筑,屋内仅大小天井就16个,与“九井十八厅”相当。大堂内还有两个至今保存完整的,雕刻精美的石墩,除了石墩,大堂内还有前面说到的金砖,这块金砖为正方形,又黑又厚,一侧刻有印记。据说是故宫里流落到人间的唯一一块金砖。在大堂的天井内,为典型的江南园林特色,其中有雌雄两株,彼此厮守了近三百年的罗汉松,雄树只开花不结果,雌树只结果不开花,仔细看看就能发现,雌树婀娜多姿,雄树则粗壮挺拔。
王太夫人祠:这是说到白鹭不得不提的一个祠堂。在封建社会,由于受男尊女卑的观念影响,也许除了贞洁牌坊,极少有以女性的名字命名建筑物,尤其是祠堂。王太夫人(乾隆15年——道光2年),系清太学生、布*司理加捐知职便授奉*大夫钟愈昌的副室,也即嘉兴知府钟崇俨的生母。钟愈昌的结发妻子早殁,继室为赵太夫人,作为副室的王太夫人一直帮助赵太夫人管理事务,后来赵太夫人去世,她一人主理家务二十多年。王太夫人一生贤淑,相夫教子,经常劝导丈夫和儿子要为人正直,扶弱济贫。王太夫人乐善好施的德行尤为人们称道。她用布衣素食节省下来的积蓄为病人施药,为贫寒者施粮施衣,甚至为死于白鹭村的所有乞丐施棺林并妥善安葬。王太夫人临终前,唯一念叨的是设立义仓,并把所有积蓄拿出来成全此事,交待儿子钟崇俨义仓规模要达到一千担义谷,每年用于赈灾济贫,不得留存。此一善举真是感人至深。王太夫人死后,钟崇俨遵母愿,办起了义仓,名曰“葆中义仓”,族人在族谱“王太夫人传”和“义田记”中对此作了专述。此外,还将王太夫人事迹报朝廷旌表。由于王太夫人义举不凡和儿子任嘉兴如府而“母以子贵”,朝廷特下懿命,诰封王太夫人为大恭人,诰赠太淑人。王太夫人祠即为纪念王太夫人而建。它前后二进,天井宽大。二进明台高40cm,从二进后天井可拾级而上二楼廊。一进楼面低于二进楼面,绕天井形成回形楼廊,楼廊等装修简单别致,而“八字楼”比白鹭其它一般门楼宽阔,异常恢宏壮丽。特别是门楼上方的灰塑图案十分精美,麒麟、鳌鱼、凤凰、蝙蝠、葫芦、灵芝、“万”字等图案层次分明,立意深远。
王太夫人祠建成后,楼上主要用作义仓储存义谷,楼下则成赤贫子弟读书的场所。大灾之年,大天井成了摆放大铁锅熬粥施粥的场所。因此,王太夫人祠成了当时救难济贫的专门场所,也成了白鹭人心中的一块圣地。洪宇堂:洪宇堂的构造异常独特,门前的是少有的出五跳如意斗拱结构屋檐,俗称木方垒砌的“雀巢”,这还不算,其突出部分还雕有各种精美的花鸟。据古老相传,主人是一救死扶伤,德高望重的名医,受了皇上嘉奖,方建此堂,即使是一品官员,到了此地,也要下马。
如此之多的古建筑,非亲历目睹方能领略其中的精髓,更不用提那丰富的客家文化了。
可以说,在白鹭,移步即景,处处都让人怀旧。喝擂茶、打*元米果、剁鱼丝、给病人“喊夜唱惊”等等赣南客家民俗风情,白鹭村应有尽有。白鹭村还有许多独特的民风民俗流传至今。每年正月初七,白鹭村家家户户点燃彩纸扎的各式“彩灯笼”、“彩纸船”、“彩纸轿”等等从祖祠“世昌堂”整队出发,敲响鼓乐,组成浩浩荡荡的队伍,锣鼓喧天,鞭炮间鸣,只见一群群赤膊短裤的客家后生仔们,簇拥着一个“井”字形的粗大木架——“打轿”,窜到“世昌堂”祖堂上,点烛焚香,礼炮齐鸣,鼓乐喧天,高擎“打轿”,三起三落,击地三下,恕吼三声“发!发!发!”(意在敲山震虎)惊醒祖祠背后五虎下山的龙脉,呼唤合族新年大吉,人潮便决堤似地涌出祖祠。数百名勇士使出吃奶的力气,把“打轿”抢往各自的目标——事先拜他们帮忙的准备领“打轿”的那户人家。“打轿”象征“打(大)发”,参与的村民们抢“打轿”通宵达旦,终见分晓。尤其是那班祈求添丁生子的家庭,愿望更加迫切,大家都以能领到它为荣。每年中秋佳节的“火烧瓦塔”,也是白鹭村的一大奇观。瓦塔直径2米,高3米,用整块的青砖*瓦砌成。四孔塔门,高可容身。四个大汉叉着推积如山的松枝杉条,洒上食盐硫磺,把大瓦搭烧得遍体通红,烈焰腾空。周围观众如堵,爆竹、鼓乐、呐喊助威声震天动地,直闹至天亮才罢。
这种习俗是村民们对当年祖先为反抗元朝暴*,利用中秋节白天走亲戚送月饼秘密附上起义通知,晚上点火烧塔发布起义统一行动信号的永恒纪念。赣县客家美食白鹭芋包:芋包是客家有名的小吃,又当属江西省赣县白鹭芋包最出名。因赣县白鹭乡盛产芋子,有别于其它地方的芋子,白鹭芋子外观奇特,肉质洁白无瑕。客家人每逢年节喜欢以芋包佐餐,也会用来待客。芋包其实是由芋子为主料,加上一些配料油炸而成。趁热食用,柔韧滑口,清香味美,久食不腻。“八月初一,芋子生日;镢头一响,芋子蓬长……”这是白鹭乡流传了百年的歌谣,当地人把每年的农历八月初一立为“芋子节”。这天,家家户户会一大早起来,下地里给芋子锄草施肥,还会到别家观摩栽培技艺,习俗一直延续至今。此时种植芋子最多、长势最好的人家,会因获得左邻右舍许多羡慕而特别风光。这些说明白鹭人特别酷爱芋子据说,以前的白鹭芋子从不上席,说是“芋子番薯家家有”,只宜自家食用,不宜用来待客。直到清朝年间,白鹭出了有一位叫钟谷的知府,因厌恶铜臭,每次返家省亲,会捎上一些白鹭芋子回去送给上司、同僚和应酬其它人情往来,并授之制作方法。由于“物以稀为贵”,白鹭芋子一时奉为席上佳肴。后来,钟谷又将白鹭芋种带到所任地栽种,也许是土壤气候有别的原故,口感终究不如原汁原味的白鹭芋子这道菜肴,一时“白鹭芋子上官席”之说盛传开了,打破了不登大雅之堂的规矩,如今的白鹭芋子,已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白鹭芋子不仅能做芋包,而且还能做成各种菜肴,如芋子糊、芋子泥鳅煲、米粉芋子、蒸茏芋子等等。
如今的白鹭乡这颗古代文化及客家文化孕育出的璀璨明珠更是大放光彩。它因秀丽的风景、独有的古建筑群、醇厚的民风已成为展示赣州市客家文化旅游、寻根问祖的探源地和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图文来源:新浪微博、天涯社区、头条三秒等,图片版权归原作者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的话,别忘了帮忙点赞、评论、转发和收藏哦!
图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客家人的小时候,是否想起你儿时的欢乐
歌仙刘三妹的故事
男人莫当两头家,女人莫做两头蛇
梅岭诗词联学会观潮棠活动精彩归来
叶荣明‖道路与人生
回首千重山,不负少年心
叶剑英元帅3次回梅州!整个梅城万人空巷、热闹无比!
林作尧‖客家妇女坐月子吃鸡酒习俗
客都原创,让客家与您更近
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