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汉松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股市真规则阅读心得
TUhjnbcbe - 2022/3/5 14:01:00

很久以前,我就看唐朝推荐过这本书,后来,唐朝又推荐了《投资的护城河》,说它是《巴菲特的护城河》与《股市真规则》这两本书的合体,所以我就先看了《投资的护城河》,而现在,villike又一次推荐了《股市真规则》这本书,我才开始正式阅读。

诚如唐朝所说,阅读本身是一种享受。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样的。这书里有很多很多能够引起我内心共鸣的地方,就像两个志同道合的朋友许久未见的彻夜长谈。里面所有关于价值投资的内容,都能够得到我这个死夹头真心的认可,如同在漆黑的夜里,两个人互相鼓舞,共同前行,尤其是在价值投资被唾弃的年。因为现实世界里,找不到这样的良师益友,只能沉浸书中,与作者多年的研究进行对话。除了能够找到认同感和共鸣,这书的某些语句和章节,又像一个慈祥的老师,很多之前我经常犯的错误,书里也都一针见血的指了出来。我是吃了很大亏,才明白过来的,现在很后悔这本书看晚了。如果正走在从初始到进阶的路上,这本书可以让人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因为书中的观点和金句实在太多,我一时不知道从何处开始摘录。而且这本书,我打定注意要多读几遍的,所以,先写写初次阅读体会,后续慢慢细品也来得及。这次阅读心得就记录下那些能让我醍醐灌顶一般,拥有巨大思想收获的重要观点和语录,以及我当时的感想,后面再字斟句酌的精读。

书中对于估值的论述,让我坚定了自己不追高估成长股的信念。唐朝曾经写过至简三板斧,第一重要的是如何看待波动,第二是理解并看透公司,第三才是估值,而唐朝也说了,估值是整个过程中最不重要的部分。我并不认为唐朝的至简三斧有任何问题,只是,对于研究功力不如唐朝的普通投资者来说,重视估值的因素,不会让人跳进大坑里。书的总章部分对估值的论述是这样的:“现在需要记住的关键事情是,如果你不使用保守的原

则计算出你愿意为一只股票支付的价格,最终你会感到后悔。估值是一个投资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

作者认为估值才是一个投资过程最重要的部分。这与唐朝的论点截然不同。我想这是因为唐朝已经进化到一个强者的段位了,而这本书是写给普通投资者的。

结合最近的事例,想想为什么呢?因为成长股只要有一丝风吹草动,估值都会杀跌的很厉害,而且即便是不用杠杆,这个向下的杀跌也会让人很受伤。成长股的杀估值不同于价值股的下跌,价值股由于本身估值低,股息率自然就高,真的跌惨了,还可以死扛,靠分红慢慢盘活。比如中国平安。本身估值不高,跌幅很大的情况下,死扛等分红就是一个普通投资者的应对之道。毕竟我们作为普通投资者,没有唐朝或者巴菲特那样看错立马挥刀的能力,至少我没有。平安亿的剩余边际足够寿险维持10年的营运利润,只要有这个基础在,每年的分红就不会少。就像吴伯庸说的那句粗话一样,他跌任他跌,躺平做老鳖。可是,若是重仓成长股遭遇下跌,那就不能淡定了。想想近期的长春高新。即使不用杠杆,这个下跌幅度也足够让人受伤了,而且,你无法通过等股息死扛,死扛的话只能等成长。等成长跟等股息是不一样的,股息率高,分红稳定的价值股好计算,想想四大行、长江电力,他们的股息是不是很好预测?而等成长,需要考验投资者的商业眼光和深度研究理解企业的能力。这样的能力,没有一定的商业经验、内行知识是不行的,而且不一定能够通过读书获得。我持仓的恒瑞医药也是高估值下的杀跌,我的应对办法是补仓摊低成本(其实这是错误的做法,正确的方法是重新评估企业内涵价值再制定买入计划),但仓位严格控制在2%以下,就当是一支伏兵,有所斩获最好,空手而归也能接受。若是重仓高估值的成长股遭遇杀估值,我是没办法睡好觉的。

书中对于公司成长性的描述,堪称经典,虽然寥寥数句,但一语道尽大部分投资者经常犯的错误。实在想不出更好的语句,只好摘录如下:

“对很多投资者来说,强有力的成长性也许比任何事情都有诱惑力。高成长率是令人兴奋的素材,一家公司如果能每年成长15%,5年后它的利润将翻一番,谁不想这样呢?遗憾的是,学术研究的成果显示:公司在经历连续数年强有力的盈利增长后,情况往往是很不稳定的。换句话说,高盈利增长的历史记录并不一定导致未来公司还能高速增长。

为什么呢?因为总体经济的增长就这么快,从历史的观点看,公司盈利长期合计的增长率要比经济增长率略低,强有力的快速增长吸引了激烈的竞争,快速成长的公司和利润的积累不久就会引起其他公司对它们进行诉讼围攻。

你不能仅仅凭着过去的连续成长率和假设就预测公司的未来。如果投资这么容易,基金经理就不需要付那么多学费,这本书也就更薄了。仔细调查公司成长率的来源对评估企业成长的质量是相当重要的。由于销售增长和进入一个新市场带来的高质量成长,比单靠降价和会计骗局带来的低质量成长更有可持续性。”

这段黑体的部分,就是初学价值投资最常犯的错误,而且,一旦养成这样的思维模式,很难再改变。我就是这样的,也吃过很大亏,现在才慢慢转变思维。而且直到现在还没有彻底转变过来。我想起初学夹头的时候,大V洛阳小散户曾经写过,要对40%以上的增长率保持高警惕。原因就在上面的文字里。这一段对于成长性的描述,我认为是一位有丰富经验的良师的教导,启发意义非常大。

再看后面描述的成长驱动因子(四个来源)分析:

1.销售更多的产品或服务;

2.提高价格;

3.销售新的产品或服务;

4.购买其他公司。

这种分析的目标是一定要弄清一家公司为什么成长。在安海

斯-布希公司的案例里,你应当知道公司的成长中多少来自提高价格(如价格更昂贵的啤酒)、多少来自销量的增长(如有更多的啤酒消费者)、多少来自市场份额的增加(如更多的Budweiser品牌消费者)。一旦你能分析一家公司成长率的组成成分,你就可以更好地把握它的未来,因为你知道它的成长来自哪里,以及何时可以组合利用。"

这个分析方法就像唐朝做的分析,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再进行客户画像。1、量。2、价。3、更多市场份额。4、并购。其中并购带来的增长质量最差。提价增长最好,放量和扩大份额其次。所以,茅台才是独一无二的优秀。

文章中对并购的结论是:“遗憾的是,收购的历史记录往往是有好有坏,大多数收购未能给收购方的股东带来真正的收益。而且一项研究表明,即使是小的收购,相关的业务在收购前很好,也只有一半成功的机会。”这或许解释了很多格力粉对美的的不屑。很明显,格力更多的是靠自身研发(当然格力也有并购,比如盾安环境、银隆新能源),美的更多是靠外延式并购。其实这个我个人无法判断,所以,格力美的两个都买了。

今天先录这么多,后面精读随时写。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股市真规则阅读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