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心得十八今日阅读《世说新语》之捷悟第十一。有些东西好像不是单纯通过学习就可以获得的,比如快速的反应和理解能力。这样说话,肯定是有所谓天才论的嫌疑,对许多人一定会造成不小的心里打击。但是,客观地讲,有些聪明,确实和先天禀赋关系甚大。当然,如果再稳妥一点,完整的说法应该是先天禀赋再加上后天的努力,才是一个人最终所获智慧程度高低的全部条件。有人赠送给魏武帝曹操一杯奶酪,曹操吃了一点,然后就在盒盖上写了一个“合”字交给大家。曹操身边的人,大多都是智谋之士,却没有人能够看懂魏武想表达什么意思。等轮到杨修看的时候,杨修看完也不说话,便直接吃了一口。见众人都发愣,便解释道:“曹公的意思是让大家每人吃一口,还犹豫什么!”这么多的才智之士,除了一个杨德祖,其余都没有搞懂曹操的真实意思,分析起来就只有两种可能:一是除了杨修,大家虽知道什么意思,却不愿意说破,好让主公曹操大大得意一番,马屁拍得山响;二就是他们确实弄不懂,唯独一个杨德祖是真正聪明睿智。“合”,一人一口嘛,拆个字而已。如果曹操身边的人大多不如杨修,那么杨修此人确实有着比常人要高出许多的才智,反应迅捷,理解力惊人。如果曹操身边的人大多虽知道答案却故意不说,那么杨修的聪明就不是真聪明。他的反应快,理解力惊人,就是一个假象。大家明知却不说,杨德祖自以为聪明,毫无顾忌地说出来是否会触犯曹操的忌讳呢?这可不可以成为一个问题呢?初看上去好像有些道理,仔细分析一番,就会发现其实大谬不然也!曹操一定是有自己的忌讳,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忌讳。就曹操而言,他的忌讳不应该体现在是否要显得自己聪明上,而是体现在如何对待汉献帝和他曹操的问题上,换言之也就是是否有利于他曹家大业。放眼当时的天下,乱世汹汹,曹操本人就是一个“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才华出众,小小年纪已是名满天下。在众多的地方实力派中最终能够脱颖而出,担任大汉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绝不是一个偶然。袁绍当时名气比曹操大、实力比曹操强,手下的人才比曹操多,却志大才疏,最终被曹操消灭。曹操这样一位雄才伟略的才智之雄主,对待人才必是求贤若渴,对待人才必是让他各尽其能,何来担心手下的人在才智与能力上超过自己这一说呢?乱世之下,嫉贤妒能的领导人绝难做大,其最终的下场,梁山王伦是也!能够证明这一点的还有这样一个记载。魏武曾经从曹娥碑下经过,看到背面写有如下碑文:“*娟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魏武问随行在侧的杨修,“懂吗?”杨修说:“懂了。”魏武说:“你先不要说,待我再想一想。”就这样又行了三十里,魏武才对杨修说道:“我已想出来了。”然后让杨修把自己解得的答案另外写出来。杨修写的是:“*娟,色丝也,色和丝相合,是个绝字;幼妇,少女也,少与女相合,是个妙字;外孙,女之子也,女与子合,是个好字;齑臼,受辛也,受与辛合,是个辞(辤)字。连起来就是“绝妙好辞””。魏武把自己写的拿来与杨修的一比照,发现完全一样,忍不住感慨起来:“我才不如卿,智差三十里啊。”杨修初一看到曹娥碑背面的碑文便得出了答案,这应该不是假的。杨修这样的人,聪明绝顶,最不屑搞这些虚伪之举。曹公请杨修先不要说出答案,待他想出来再说,可见对杨修的才智是信服的。曹操那样一个聪明多疑之人,一般人是没有胆子也没有能力敢去欺骗他。曹操之所以能够成功,以他宦官后人的出身是不太有什么大便宜可沾的,这一点袁绍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袁家一门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影响力无与伦比。手下猛将如云,谋士如雨,却兵败身死,事业凋零。为何?郭嘉分析了十条,袁绍条条不如*武,其中尤以对待人才的做法最为愚蠢。有了人才,几乎就可以拥有一切;失去了人才,也就意味着必将失去一切。曹操雄才大略之人,岂能用格局狭小者之心理去揣测?!.2.3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