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心得九今日对近期所读《战国策》做一个总结。《战国策》顾名思义主要是对国家之间关系的定位与处理之道。考虑国家之间的关系,应从哪些方面去构建相关理论体系呢?在本书中可以总结出一套明确的体系。国家是该理论体系的基本要素。作为基本的要素,纵横家们赋予了国家以人一样的灵*,人性之道,即国家之道。不要把国家看做是一个死的物,要把国家看做是一个活的人。了解国家,先要了解人性。组成国家的人群是多样化的利益群体。各利益群体在组成国家的过程中,已自然地构建起一个处于动态平衡的相对稳定的体系。从综合性的相对平衡的稳定体系来看一个国家,才可以说是从核心层面对一个国家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地缘环境也是每一位纵横家必须考虑的优先内容。战国七雄,秦国的地缘环境相对最优。西边是落后的部族,难以对秦构成挑战,反而可以为秦提供更多的战略回旋及发展空间。东边,是逐步衰落的东方大国,越来越难成气候,反而要承受不断加大的来自秦国的压力。所谓最优,可能有些绝对了。在秦国还没有强大起来的时候,三晋直接把自己的力量堵到了秦国的家门口。所谓崤函之固,某种程度上只能算做是固步自封的屏障罢了。如何认识地缘环境,如何让地缘环境发挥对各国最大的利好,这绝对不是一个简单化的、固定化的思维体操可以轻易解决的问题。国家体量,对于一个国家希望在自身发展和国际环境中取得什么样的地位至为重要。地盘不大,人口也不多,如此的体量,先天地就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小众身份与命运。如果不能客观地认识清楚自己的位置,等待自己的只能是悲剧命运的收场。战国七雄,是诸多国家争斗的结果。这七个国家在体量上都具备了一争高下的资格。其余被灭掉的国家,或是还继续存在的几个小诸侯国,大多都是一些体量太小的力量实体,在战国兼并纷争的大环境下是很难生存下去的。国家体量大,是不是可以说国家实力也一定很大呢?这确实是一个问题。从理论上来讲,体量大,只是为实力强大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能否强大起来,关键还要依赖一套合适的制度构建。战国的纵横家们对各国的体制研究是非常细致的。如不能清楚了解各国的体制,轻易开口高谈阔论,往往都是取死之道呢。秦国的制度在各国中是当时最先进的体制。这套体制再结合秦国的体量,在短时间内就把秦国的国力发展到了一个令山东六国感到恐惧的地步。发展起来的秦国,不但力压各国,而且还对山东各国造成了一种虹吸效应,把各国的人才、劳动力缓缓不断地往西边吸引,更进一步增强了秦国的力量。齐国、楚国体量完全可以和秦国相媲美,但两国的体制相对秦国要落后许多,在很大程度上都制约了两国的力量增强。天下的游说之士,多是从先前的贵族阶层没落下来的,或是从平民阶层通过努力上升到“士”这样一个新时代的知识分子阶层。这个阶层的命运同旧制度是相互抵触的,因为他们的出身并不能为他们在新体制内获得任何扬名立万的机会。反而是新体制,不问出身,只问才能。秦国的吸引力之大,由此可见一斑。说到游说之士,就必须要谈人才的储备与使用。国家虽大,没有才智之士的打理,一样是要平庸下去的。秦王*时期还下达过驱逐各国士人的命令,强大、先进如秦国,在统一的前夜还会出现如此弱智的事情,若不是李斯劝谏,后果如何很难预料。李斯不是秦国人,他是楚国人。楚国人,不为楚国所用,却为秦国所用,这本身就很能说明许多问题。秦自孝公变法起,对东方六国的人才使用就没有中断过。在秦国发展强大、统一天下的过程中,许多的秦国以外的人才是发挥了巨大作用的。有了人才,就会有高超的战略谋划和高水平的拓展实施。当然,一个雄才大略的君王也是必不可少的。不然,任你如何有才,我只是不能任用,不能发挥人才的作用,国家再大,也会慢慢衰落下去的。秦国何其幸,孝公前,就不乏雄伟之主,孝公后,更是雄主迭出。即使短命如秦武王、孝文王也在其短暂的执*期间有不俗的表现。雄主与才智之士的绝佳配合,就如催化剂之于要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不来个惊天动地绝对是不可能的了。同时我们还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些辨士在一个国家游说无效,便会跑到另一个国家去。再次游说的时候,同样的内容,他的说辞同以前的说辞完全就不一样了。为什么?这些纵横家们难道都是在胡说八道吗?其实不然。他们的说辞,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样子,是因为一个事物本身就包含了多个维度,有着向多维度发展的众多可能。这些可能指的是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的众多偶然性的必然体现,是对必然性的精彩演绎。注意到事物多样化发展的可能性是一个辨士必需的能力,这是对世界客观规律的切实把握。见人说人话,见*说*话,这句俗语,倒是很形象地说明了这点。.1.20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