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汉松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古寺繁樱新意趣
TUhjnbcbe - 2022/4/10 1:13:00
白癜风专治医院 http://m.39.net/disease/yldt/bjzkbdfyy/

天气真是让人琢磨不透啊。前一阵干热的不行,感觉像跑步进入了夏天,最近一段时间又变得湿冷,春寒料峭,好像又重启了一次冬末初春似的。

天公不作美,提不起踏青的兴致,翻花照看到太华寺里那几株开得正好的樱桃树,想起第一眼看到它们时的惊讶和喜悦,现在估计已经是芳菲尽谢,开始挂上粒粒小果了。

古寺有嘉树,四季景不同,藏在山巅里的太华寺游客稀少,环境清幽,是山林漫步极佳的静心歇息之处。我最喜欢的路线是太华古道,在原生的油杉林间穿行,只要天气晴好,无论春夏秋冬,行走其中都让人心情舒畅。

去的次数多了,沿路的风景会逐渐变得熟悉起来,一些古树就像老朋友一样,看到它们会倍感亲切。前一阵去的时候,山门前的古银杏树刚发出新叶,生机盎然。登上门前石阶回望,透过古银杏稀疏的枝叶,可以依稀看到山下前方的草海风景。

因为修缮的缘故,几次去太华寺都只看到庭院中轴线北侧部分,上月去的时候,发现天王殿南侧的连廊已经开放,走进去一看,里面的一方池塘园林景观竟别有洞天。

小池不大,依地形高低,分为上下两潭,连接处池水收口,铺石块搭桥,连接起两小块半岛形绿地,池边叠石点缀、翠竹成帘,回廊环绕池塘一圈,连接起海月楼/鬟镜轩、一碧万顷楼、映碧榭。

池边的几株樱桃正在盛花期,粉白花开满树,鬟镜轩前的一株尤其漂亮。在回廊中行走,繁花、楼阁、水影如画一般,令人赏心悦目。树下有质朴的圆石桌石凳,远观之后,花下小坐,粉花团团,临水清心,雅趣油然而生。

樱桃又称莺桃、含桃,都带有桃字,取其形似桃。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释名时称,因果实如璎珠,所以被称为樱,又据许慎说法,因云莺鸟喜含食其果,所以被称为含桃。

吟咏樱桃的古诗很多,和寺庙园林有关联的却不多见。刘言史,《唐才子传》说他“工诗,美丽恢赡,世少其伦。与李贺、孟郊同时为友”,有首《山寺看樱桃花题僧壁》,诗云:楚寺春风腊尽时,含桃先拆一千枝。老僧不语旁边坐,花发人来总不知,神韵颇合眼前所见。

从刘严史的诗中也可看出,唐代时寺庙园林中就有种樱桃的。在私家园林里,樱桃也是景观树之一。在《平泉山居草木记》中,李德裕记有当时造园用的多种景观植物,其中有出自宜春的山樱。

春季樱桃花开,文人骚客自然少不了赏花聚会。白居易《樱桃花下有感而作》起首两句“蔼蔼美周宅,樱繁春日斜”,描写了在李美周(仍叔)宅邸看到的春日花景。

刘禹锡有首相关的合诗《和乐天宴李美周中丞宅赏樱桃花》,对当时赏樱宴游的盛景有很生动的描述,诗云:“樱桃千万枝,照耀如雪天。王孙宴其下,隔水疑神仙。宿露发清香,初阳动暄妍。妖姬满鬓插,酒客折枝传。同此赏芳月,几人有华筵。杯行勿遽辞,好醉逸三年。”

樱花点缀之下,太华寺庭院里的连廊水景有些唐风遗韵,不过真要细究起来,它却是古今融合的产物。

太华寺依太华峰而得名,元大德十年()初建时,被称为佛严寺。据元代名碑《太华山佛岩寺无照玄鑑禅师行业记》的记载,开山建寺的玄鑑禅师得临济宗中峰明本禅师心印,被誉为滇南禅宗第一师。

中峰明本禅师属临济宗杨歧方会禅师一脉。杨歧方会禅师在《景德传灯录》中有记载,其传承法嗣是白云守端禅师,之后依次是圆悟克勤、虎丘绍隆、应庵昙华、密庵咸杰、破庵祖先、无准师范、雪岩祖钦、高峰原妙、中峰明本。

寺院初建时的布局不是特别清楚,主体建筑可能只是山门中轴线上的天王殿、大雄宝殿。现有的庭院格局在明代才大致形成,因云南镇守国公沐英的后人在中轴线两侧增建了碧莲室、思召堂(名称据《昆明园林志》里的说法),在东南面能见到草海风景的地方建起了一碧万顷阁,太华寺由此也成了太华山上著名的游赏之地。

明代时登山不像现在这么方便,山上名胜众多,来访者游览多会在太华寺内留宿,观赏滇池月景夜色,第二天才会继续上登罗汉寺等处。

有名的徐霞客游记和王士性游记对寺院建筑布局虽有所提及,但并不详细,不过都提到了一碧万顷阁,还有寺内庭院种植的山茶花。

徐霞客的描述说,“前廊南穿庑入阁,东向瞰海。然此处所望,犹止于草海。”王士性的记录稍微详细一些,提到了挂有沐公像的思召堂,当时名为黔宁祠,“余右右陟飞蹬,厉龙藏,东下黔宁祠,….,廊右绕出,缥缈楼观海,桅樯一粟,水势粘天,颜以‘一碧万顷’,然哉!”

嘉靖年间张佳胤也曾入滇昆游览过太华山,他写的《游太华山记》对当时太华寺的建筑布局有比较清晰的描述。庭院植物,除山茶外,还记有*杨、松桧,“红绿争奇,光彩夺目”,赏景线路“由殿右登石磴上,一殿巍然,石栏缭绕,万象毕呈,最为胜览。复下磴道,厉左廊,观沐氏世像。转入聚星堂,有修竹数竿,舞怪石上,可喜。堂后为香阁,阁前老椿,围二丈,苍干如云盖,千余年物。右倚山接竹引泉入厨翁中,飞流直下,不烦汲取。出堂饭毕,过殿右,东入一楼,匾曰‘一碧万顷’。在此楼上凭栏眺视,“湖水空旷,四际烟渚。时夕阳既下,太华山影,尽落湖中。波光摇动,千峰俱动”。

对照王士性和张佳胤的描述,可知明代时一碧万顷阁的正名该是缥缈楼,“一碧万顷”则是楼上匾额所书,古人把题字于匾额上称为“颜”。

明末时尹伸也曾游览太华寺,有游记《泛昆池登太华文殊岩记》,文中对寺内北侧的布局描述也比较详细,观赏植物除山茶外,还记有罗汉松和老桂树,“其夹墀而植者曰罗汉松,曰线柏,坚塵曳绶,别是一观。…。登绀殿,自谓绝顶已。从殿后仰之,连峰复距其上,幽秀层缛,尔雅所谓负丘者也。…。北为黔国公影堂,又北为客舍。舍外老桂一株,方盛开,幽香袭人。出回廊,得杨用修太史记寺田碑。...。从廊出,得一亭甚豁,亭前为平台,瞩昆明几尽。”对比看,文中的客舍既为张佳胤笔下的香阁。

上述游记中描述都是庭院北侧的布局,外加东南侧有一碧万顷匾额的缥缈楼(后来被直接称为一碧万顷阁),连廊南侧的楼未见描述,因大雄宝殿后的大悲阁,以及南侧鬟镜轩都是清代时加建。

据清代范承勋《太华纪胜》文中的描述,“殿后杰阁告成,用奉菩萨悲悯像”应指的是大雄宝殿后的大悲阁,“而虚其下,为堂以眺海,至此则草海入怀,…,颜以‘海月’”,指的应该就是南侧的海月堂。在海月堂上看到的草海景观和在一碧万顷阁上看到的景观相似,但一碧万顷阁上的视野更开阔一些,所以范承勋说“与海月同,而旷朗特与海月异也”。鬟镜轩应该是海月堂的加建,“乃重构一轩,曰鬟镜,以延客”。

范承勋虽然重修了太华寺,但其笔下的太华寺已不再是明代时“蕊宫琳宇,辉煌金碧”的盛景,所以在文中他发了一通感概,“今俯仰上下,惟水色山光耳,然譬诸穷古幽姿,绝世独立,不事铅华,而真态亦不可掩”。

斗转星移,世事变迁,到清末袁嘉谷游览西山时,太华寺已是一片荒凉衰败景象,前人所记的缥缈楼、聚星堂、香阁等俱已损毁,不复存在,袁嘉谷不由得感慨道,“三百年世祚一刹那耳,果孰为盛乎,孰为衰乎?”(《游西山记》)。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太华寺曾做过大修,南侧观赏水池就是那时所凿,樱桃树未见记载,可能是之后才移种。

大悲阁、鬟镜轩和一碧万顷阁现在都在重新修缮,园中水池虽然不是古时所建,构思倒颇为巧妙。

太华寺海拔两千多米,前人箫霖对在鬟镜轩上看到的景色,曾写有“远山如鬟海如镜,一片涳濛水天映”的诗句,寺外山门上亦有写景对联,“滇海波平鬟镜清漪真可鉴;西山雨霁太华缥缈任凭登”。

山形为鬟、池水如镜,月映水中得海月,海月堂和鬟镜轩之名由此而来。如果对照寺内的方寸水景和寺外的湖光山水,鬟镜轩和一碧万顷阁又有些新的意趣了。

《春游太华寺赏樱桃花》

海月堂前小池潭,

繁樱一树映水中。

鬟山水镜万顷碧,

方寸乾坤意无穷。

灵山絮语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陈令山

1
查看完整版本: 古寺繁樱新意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