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汉松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网络中国节middot清明红
TUhjnbcbe - 2022/4/13 17:40:00
主讲嘉宾:彭利芝

主讲课题:《红楼梦》与岁时节俗

《红楼梦》与岁时节俗

清明

清明是春天的节日。清明节是一个多来源的节日,由上巳、寒食、清明三节结合而来。上巳节历史悠久,《诗经》中都有相关记载,是一个在水边游宴、郊野踏春的节日,时间是三月初三。上巳、清明、寒食这三个春天的节日时间相近,节俗内容又有交叉,因此这三个节日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宋代以后,上巳节与寒食节逐渐隐入清明节。

清明节既有祭扫、寒食等感伤性仪式,又有踏青、游玩等亲近自然的民俗活动。《红楼梦》中的清明节,也有祭扫的内容,“可巧这日乃是清明之日,贾琏已备下年例祭祀,带领贾环、贾琮、贾兰三人去往铁槛寺祭柩烧纸。”但作者仅一笔带过,没有展开描写,而是将重点放在大观园儿女春日游玩事宜上。因此,《红楼梦》中的清明节,更多地体现为踏青游玩的上巳节节日内涵。在《红楼梦》中,三月初三上巳节是探春的生日。清明节,与探春的命运息息相关。《红楼梦》集中描写的清明节俗主要是放风筝、结诗社与斗百草。结诗社活动属于文人雅士的上巳节俗,今天我们仅了解大众化的玩乐活动——放风筝与斗百草。

(一)放风筝

清明时节,春光怡人,人们纷纷走出户外,踏青游玩,放松身心。放风筝、荡秋千、蹴鞠、打马球等是踏青游玩时的常见游艺活动。其中,放风筝最为普遍。风筝起源于春秋时期,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最早制作、放飞风筝的人是墨翟和鲁班。《韩非子》载:“墨翟居鲁山(今山东青州一带)、斫木为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墨子·鲁问》:“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到南北朝时,风筝开始成为*事上传递信息的工具。隋唐时期,由于造纸业的发达,民间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放风筝开始成为民间的游艺活动。元稹《有鸟二十章》之七“有鸟有鸟群纸鸢,因风假势童子牵”,就是这一习俗的记录。五代时期,人们在纸鸢上系以竹哨,风入竹哨,声如筝鸣,因此又称“风筝”。宋代以后,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写道:“清明时节,人们到郊外放风鸢,日暮方归。”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苏汉臣《百子图》里都有放风筝的生动景象。清代高鼎《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描绘了儿童散学后放风筝的场景。被视为曹雪芹遗作的《废艺斋集稿》中有《南鹞北鸢考工志》,是专门扎风筝的著作。北京的曹派风筝,被认为是曹雪芹风筝技艺的传承。如果《南鹞北鸢考工志》真的是曹雪芹的遗作,曹雪芹绝对是风筝行家。不过,单从《红楼梦》本身来看,曹雪芹对风筝绝对不陌生。《红楼梦》第七十回用大段篇幅描写了大观园儿女们放风筝的热闹场景。三月初二,约为清明前后,大家巧遇挂在竹梢上的蝴蝶风筝,便兴起放风筝之念。大观园里的风筝异彩纷呈,令人眼花缭乱,有大蝴蝶的、美人儿的、沙雁儿的、软翅子大凤凰的、大鱼的、螃蟹的、红蝙蝠的、七个大雁的……。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描写了很多传统游艺活动,但真正浓墨重彩描写户外游艺活动的,并不多见。第七十回大观园放风筝图却描绘得非常生动,可见曹雪芹对风筝的熟悉与喜爱。

放风筝在中国还是一种民间禳福避灾的手段。古人认为,当把风筝放到高空后,再把筝线剪断,让风筝飘摇而去,就可以把身上的晦气、病痛、灾祸、灰暗的心情等等统统放走。因此放风筝具有“放病根”、“放晦气”,祝愿、祈祷等多种意义。《清异录》卷三载:“春晴竞放,川原远近摇曳白线……,清明后,东风谢全,乃止,谓之‘放断鸢’。”《红楼梦》第七十回中,也有关于通过放风筝“放晦气”“放病根”的描写。

时值暮春之际,……帘外丫鬟嚷道:“一个大蝴蝶风筝挂在竹梢上了。”……黛玉笑道:“可是呢,知道是谁放晦气的,快掉出去罢。把咱们的拿出来,咱们也放晦气。”……李纨道:“放风筝图的是这一乐,所以有说放晦气,你(指黛玉)更该多放些,把你这病根儿都带了去就好了。紫鹃笑道:我们姑娘越发小气了。那一年不放几个子,今忽然又心疼了。姑娘不放,等我放。说着便向雪雁手中接过一把西洋小银翦子来,齐篗子根下寸丝不留,咯登一声铰断,笑道:这一去把病根儿可都带了去了。”

风筝还是一种意象,或被百姓用于心灵的祝愿和精神的寄托,或被文人用来言情壮志、抒发忧思。《红楼梦》中的风筝,则暗示了探春清明时节远嫁的命运。书中有四处暗示,分别是第五回探春的判词:“后面又画着两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第二十二回探春的灯谜:“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第六十三回“群芳夜宴”探春抽的花签:“上面是一枝杏花,那红字写着‘瑶池仙品’四字,诗云:日边红杏依云栽”。第七十回,探春放凤凰风筝的场景,尤为详细。

探春正要剪自己的凤凰,见天上也有一个凤凰,因道:“这也不知是谁家的。”众人皆笑说:“且别剪你的,看他倒象要来绞的样儿。”说着,只见那凤凰渐逼近来,遂与这凤凰绞在一处。众人方要往下收线,那一家也要收线,正不开交,又见一个门扇大的玲珑喜字带响鞭,在半天如钟鸣一般,也逼近来。众人笑道:“这一个也来绞了。且别收,让他三个绞在一处倒有趣呢。”说着,那喜字果然与这两个凤凰绞在一处。三下齐收乱顿,谁知线都断了,那三个风筝飘飘摇摇都去了。”

在清明时节,探春远嫁他方,从此宛如断线的风筝,飘向远方。《红楼梦》中的风筝,具有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特征。在西方人眼中,风筝是一种科学原理、一种制作技艺和试验方法,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在大英博物馆的展厅中,有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人发明的竹蜻蜓。”小小的风筝,也能看出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

(二)斗百草

“斗百草”,简称“斗草”,最早见于《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荆楚人并踏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斗百草”的初衷在于辟邪除毒。在古代,农历五月,谓之“恶月”、“毒月”。人们采集百草以除厄运,形成“斗百草”的习俗。

“斗草”开始时仅限于端午节,唐以后,便逐渐扩大为清明前后至初夏间,斗百草逐渐成为妇女和孩童春天的游艺活动,特别为女子所钟爱,上至宫廷贵妃,下至乡野村妇都热衷于此。宋人范成大《春日田园杂兴》“社下烧钱鼓似雪,日斜扶得醉翁归。青枝满地花狼藉,知是儿孙斗草来”;柳永《木兰花慢·拆桐花烂漫》“盈盈,斗草踏青,人艳冶,递逢迎”等,描写清明时节斗草的场景。清人李声振《百戏竹枝词》描写女子们斗草忘忧的场景:“一带裙腰绣早春,踏青时节小园频。斗他远志还惆怅,惟有宜男最可人。”这里“远志”、“宜男”都是草名。清代宫廷画家金廷标有一幅《群婴斗草图》(今珍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描绘一群男孩在湖石花丛间从采集花草到斗草的全过程。

斗草可分为文斗和武斗两类。武斗也称手斗,通常是直接比试花草的拉力和韧性。采一些有“草头”的草或花打成结,双方互套,然后再拉,谁的花草断了,谁就输。文斗即各人把自己收集的各种花草拿来,然后一人报一种花草名,另一人接着种类拿出花草并对答花草名称,一直斗下去,直到最后见分晓。文斗比的是花草的种类、数量。种类要求新奇、特别,数量以多取胜。文斗与我国中医草药学关系密切。清人斗草是以文斗报花名的形式为主。武斗在先,文斗在后。从武斗到文斗,斗草从妇女儿童的户外游戏渐渐转变为文人雅士的酒筵间的风雅之举。

《红楼梦》描写了春日斗草习俗。第二十三回,作者写宝玉“每日只和姊妹丫头们一处,或读书或写字,或弹琴下棋,作画吟诗,以致描鸾刺凤,斗草簪花,低吟悄唱,拆字猜枚,无所不至,倒也十分快乐。”第六十二回中更有详细描写了女孩子们的斗草之戏。

外面小螺和香菱、芳官、蕊官、藕官、豆官等四五人,都满园中顽了一回,大家都采了些花草来兜着,坐在花草堆中斗草。这一个说“我有观音柳”,那一个说“我有罗汉松”,那一个又说“我有君子竹”,这一个又说“我有美人蕉”,这个又说“我有星星翠”,那个又说“我有月月红”。这个又说“我有‘牡丹亭’上的牡丹花”,那个又说“我有‘琵琶记’里的枇杷果”。豆官又说“我有姐妹花”,香菱便说“我有夫妻蕙”。

“斗百草”在《金瓶梅》中有所提及:第十九回,西门庆新建的花园竣工,“吴月娘领着众妇人,或携手游芳径之中,或斗草坐香茵之上”;第二十五回,清明将至,吴月娘率众女子到花园中打秋千,西门庆家奴来旺便说:“呵呀,打他则甚?秋千虽是北方戎戏,南方人不打他,妇女每到春三月,只斗百草耍子。”清代李汝珍《镜花缘》中的斗草,文斗的意味更浓。该书第七十七回《斗百草全除旧套对群花别出新裁》中写紫芝提议:“若依妹子斗法、不在草之多寡,并且也不折草。……莫若大家随便说一花草名或果木名,依著字面对去,倒觉生动。”该书用了一回的篇幅描写这种斗草游戏,充分体现了《镜花缘》“显才学”小说的特点。

斗百草的习俗,文斗已经消失,武斗却仍有遗留。北京儿童秋日里的“拔根儿”游戏,就是斗百草“武斗”习俗的遗留。

来源:正定荣国府景区扫码
1
查看完整版本: 网络中国节middot清明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