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文丨王智远
我以前曾经说过:
学习是件非常有趣且容易的事情,如果你掌握大脑的运作密码,可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得不说,在充满变化的时代下,每个人都需要把终身学习新技能作为“必备奶酪”;放在兜里,随时享用。
可知识的海洋无穷尽,许多“即食奶酪”并无带来质的提升反而让认知思维更加模糊,处理工作困难越费劲;为什么?
从神经科学来说,你储备大量知识,神经元密度虽然增加但条理性非常混乱,进而导致“大脑关联分类能力”下降无法深度学习。
比如:看自媒体文章,超过字基本就只看加粗的关键词;看视频,1分钟讲不了什么,超过3分钟就要倍数播放;甚至看书,左脑进右脑出。
虽你无时无刻都在接触新知识,实际真正内化的少之又少;享受知识带来的获得感,却对其消逝却浑然不知,怎么办?
身边朋友会告诉你,在学习之前做好个人知识体系,把框架先搭好,知道自身需要哪方面知识,有目的输入;或者适当运用知识管理工具,如石墨,思维导图等。
可很多人几乎把输入的内容都放在同一区域,即使分类整理最后却发现关联性比较差,同质化严重,时间久了就乱成一锅粥;显而易见,它对你来说是件困难的事情。
若你有类似经历或困扰,别担心,不是方法论问题而是我们大脑存在一种认知错觉。
今天我们从“学习假象,学习方式,记忆与框架重构,知识迁移五个维度来解刨背后的认知,助力你在知识海洋中大脑如同算法一样游刃有余。
01.学习的假象
我们先从简单问题开始:什么是最好的学习方式?你大脑中会出现这两个关键词“大量阅读,背诵”;在碎片化内容爆炸时代智远认为都不是。
正确答案应该为“投入足够时间并努力”,这句话表面显得沧桑且无力,其实内力深厚;没关系最后你就懂了。
那继续思考,为什么很多人努力学习却没有得到自身理想状态?如学习英语,拼命背诵到最后考试成绩还是一败涂地;运营资料看那么多,最后还是打杂小弟?
你面临的困惑,不解,造成的自我怀疑智远归根结底为:
1)学习方法不对;
)以为方法正确但对掌握程度判断不准确,换言之“我以为的只是我以为的”。
我们一直采用的学习方式为“深度集中学习”和“全面掌握”两种,前者犹如小学时头脑风暴一样的背诵,但现在的年龄与状态对你而言已不复存在。
显然后者是你常用的;即大量涉猎,然后试着短时间理解,让这些知识在脑中产生基础记忆,拥有流畅感,下次使用时可轻松调取。
如:隔壁同事说,我们要策划一份中秋节social营销;你阅文无数,上前猛然输出说做好这三步就能轻松搞定,可落地时发现还是不会。
这就是“学习的假象”,在心理学中称之为“合意困难”,怎么理解?
学习中设置些“有益”的困难,增加合理的难度能让学习效果更准确;换言之若你学习的学科内容自身没有相关背景知识(好底子),那处理起来就比较困难。
误区在于往往看似成效的方法论,都是别人的,浅层的;对你帮助不大;也不容易带来持久的效果。
反之耗费心力的学习才是深层次的,才能更持久,差距在于“深度集中学习”与“掌握全面”使用的“意识状态不同”。
那什么是意识(consciousness)?
各界科学哲学对于此没有完全精准的定义,一般认为人对外界环境以及自我内心世界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清晰度;换句话说,即我的直觉,感受经过大脑处理后对外界的判断能力。
从心理学上人有三种意识,分别为:微意识(minimalconsciousness),全意识(fullconsciousness)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
先说微意识与自我意识,两者一般融合为负责处理简单的认知任务,接触基础的外界信息后作出的快速反应,也称之为潜在意识。
再说全意识:
一般表现为我们对于任务与外界刺激较为主动,专注的状态;能由此对外部感知的一切形成主动思考并作出心理活动(mentalstate),清楚汇报当下的思考状态和心理感受,它属于理性处理事情的过程,也称之为显意识。
说到这里,你或许会有所疑问,它和合意困难有什么关系?
举个例子:你早上起床,把闹钟定在6点,当你醒来时意识到起床时间到了,翻身而起;或拿起手机自然而然的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