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我还在上中学的时候,读过一本关于记忆的小册子,里面提到了“艾宾浩斯曲线”,当时觉得挺神奇的,后来又在很多讲学习方法的书中看到了这个名词,今天我“深挖”了一下这位老爷子--艾宾浩斯,还真有不少新发现,关于学习和记忆的规律,老爷子在一百多年前都用科学实验的方法,验证出来啦。
为了不断章取义,先简单介绍下艾宾浩斯老先生:
赫尔曼·艾宾浩斯(HermannEbbinghaus),德国心理学家,17岁进入大学学习语言学和历史学,后当过骑兵参加战争,后又进入大学学习哲学,取得博士学位。有一天,在一个旧书摊上发现了一本关于物理心理学的书,引发了极大的兴趣,开始转向用数学和物理的方法研究心理学。在没有资助,没有老师,没有设备,没有实验室的情况下,完全以自己为实验对象,经过5年的时间,用可测量的科学方法,研究出了关于学习,复习,记忆,遗忘等很多规律。
艾老先生的研究成果都有什么?对我们有什么意义呢?
1,识记无意义材料的速度与识记有意义材料的速度之间的差异。
艾宾浩斯为了确定这种差异,他选取了拜伦的《唐璜》中的一段诗句,包含80个音节,他发现要读9次才能记住一段(因为诗句是表现一定的意思,所以这属于有意义的材料)。然后他又记忆8O个无意义音节(艾宾浩斯为了实验,随机自创的没有任何意义的音节),发现,完成这个任务需要重复80次。于是他得出结论是,无意义材料的学习比有意义材料的学习在难度上几乎达到9倍。
这对我们的学习有什么启发呢?这个实验的结果告诉我们,如果对学习内容能够充分的明白它的意思,也就是说能够理解,那么记忆起来,比在没有理解的效果下记忆,效率要高将近10倍。学霸们可以很轻松的,用比一般人少很多的时间轻松学会或者记住一般人要花很久才能掌握的知识,也许并不是他们真的可以“过目成诵”,而是因为,他们可以更好的理解所学的知识,所以才能很轻松的记住。
2,遗忘是时间的函数,也就是时间和遗忘的关系。
这个就是尽人皆知的“艾宾浩斯曲线”:记忆的材料在学习后最初的几小时内遗忘最快,随着时间的推延,遗忘的内容会越来越少,
根据这个曲线,学习过的内容在之后的几小时内复习,效率是最高的。有些人根据曲线的数据制定了非常精确的复习时间表,然而这在执行起来难度非常大。比较可行的做法是,当天学习的内容一定要在当天复习,每天都留出固定的时间对之前已经学习过的内容进行复习,从长期计算下来,这样的效率才是最高的。
3,记忆与反复学习的关系。
艾宾浩斯不仅发现重复学习的次数直接影响记忆的效果,而且还揭示了不同学习方式对记忆的效果是不同的。“集中学习”--在短时间内重复记忆;另一种方式是“间隔学习”,在前一次学习后间隔一段时间再学习。艾宾浩斯对时间间隔的定义是24小时。结果表明:间隔学习要明显好于集中学习。对于同样长度的学习内容,集中学习所需要的重复次数是68次,间隔学习只需要7次就可以达到同样的记忆效果。
这也就是你小时候就听老师说过的“学习不能一口吃个胖子”。同样的学习内容,时间上分散开来学习,效率更高,而且高的不是一点半点。你可能也听过一个登山的故事,到达山顶的人往往不是走得最快的人,而是每天都能走一小段路的人。
如何学习,本身就是个智力活,选对了方法,才能快人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