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史》方法很重要
按照目前的课程设置,无论初中阶段还是高中阶段,《历史》都是一门很重要的必学课程。学好《历史》,对了解中国古代文化、丰富学生文化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很多学生以为学《历史》就是“死记硬背”,结果花了很多时间却仍然一头雾水,难有明显成效。其实,《历史》的学习也很依赖学习方法。方法不正确,即使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很多,成绩也难以提高。
学习《历史》可重点掌握以下三个方法:
宏观结构法
很多学生学习《中国历史》很长时间,但是弄不明白朝代的先后顺序,也弄不明白各朝代的社会性质,囫囵吞枣,自己心里“很没底”。
其实,这正是缺乏“宏观结构法”导致的后果,学生只知“死记硬背”,大量散乱的知识点堆积在一起,理不出头绪。
在此笔者推荐一首《中国历史朝代歌》:“夏商和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自此完。”背熟这首朝代歌诀,就可以分清楚历朝历代的先后顺序,对宏观把握中国历史知识很有帮助。
另外,学生还应该分清社会形态转变的几个关键时期。如中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生在明朝中后期,中国封建社会的结束以辛亥革命为标志。掌握了这几个重要的过渡期,就可以对中国历史进行宏观的阶段划分。
利用宏观结构法的另一个方法是“读目录”。历史教材的目录是一本书知识点的总提纲,学生利用好目录,可以轻松掌握教材的“骨架”和“脉络”。这对完成考试中的综合性问答题很有帮助。
归纳比较法
历史知识体量大,内容多,如果没有适合的学习方法,很容易相互混淆,弄得“一团浆糊”。要解决这个问题,归纳比较法非常有用。
把同类型相似的知识点归纳到一起,再比较异同,既可以避免相互混淆,又可以增强记忆,效果非常好。
例如,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淝水之战,放在一起记忆,既可以区别各次战争的发生朝代,又可以通过关联记忆同时记住多项知识内容。
另外如各朝代的建立时间、建立者,历史上著名的“变法”,签订的著名条约,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等多种知识点,都应该采用这种归纳比较法。对历史知识的归纳总结,最好学生自己动手完成,这样印象更深,也可以增加学生的个人成就感。
课外阅读法
历史知识是最容易通过“趣味学习”来掌握的一门学科。因为学历史就像“读故事”,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但是,因为篇幅和教学时间的限制,历史教材不可能像故事书一样将历史事件展开描写,这客观上影响了历史课的故事性和趣味性。
为了弥补这种不足,学生可以通过课外阅读来拓展学过的历史知识,比较适合的两本书是《中国通史》和《上下五千年》。这两本书故事性很强,引人入胜,可以让学生在富有兴趣的阅读中不知不觉地学习。
除了这两本书,其它的相关历史书籍,只要孩子有兴趣读,当然也是多多益善。这种阅读,不仅利于历史的学习,对语文写作也大有帮助。